重要发现!扎陵湖秦代刻石得到认定!40年前就曾看见,在他家牧场内
更新时间:2025-09-15 12:06:17 浏览次数:

  当地牧民多杰南杰称
 

  “我最早看到石刻,大约是在1986年的某一天,但当时并不知道上面书写的是文字。”多杰南杰认为,在他之前应该也有人见到过石刻。

  在后面放牧的20多年里,多杰南杰经过石刻所在地时,还会去瞧上几眼,所以,当今年6月“昆仑石刻”引发广泛关注,照片在网络上频频流传后,多杰南杰立刻认了出来,这正是那些年自己见过的那块石头。

  玛多县石刻是否是“秦始皇遣使采药”遗迹,最终的定性仍需要国家权威部门来鉴定。而业内外围绕该石刻的疑惑大致聚焦在以下三大谜团,亟待破解。

  持续引发公众关注的“昆仑石刻”,就静卧在扎陵湖畔北岸、距湖边约1公里一处凸出沉积岩上。

  秦始皇廿六年,皇帝派遣五大夫翳率领一些方士,乘车前往昆仑山采摘长生不老药。他们于该年三月己卯日到达此地,再前行约一百五十里。

  
石刻线描图 图据光明文化记忆 仝涛
 

  
石刻释读图 据光明文化记忆 仝涛
 

  在当地人眼中,并不“新鲜”的石刻竟于今年6月多次上热搜,方寸间却成为学术界争议的风暴眼。

  “昆仑”,在中国古代历史地理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关于它的传说和神话很多。文化语境中,“昆仑山”常作为中华文明源头的象征之一,但其具体位置在哪里,是千百年来一直困扰学界的谜题,而非对应现在自然地理概念上的“昆仑山脉”。若“昆仑石刻”真为秦代遗迹,就已透露了“昆仑”地理位置的玄机。

  
 

  但围绕这块石刻是否是“秦始皇遣使采药”遗迹的争议,至今仍未平息。

  6月8日,仝涛提出刻文是“廿六年”。此纪年与记载的秦始皇活动轨迹存在矛盾——公元前221年秦刚统一六国,秦始皇尚未大规模派遣方士求仙,且“采药昆仑”的人应该是前一年就出发了,其行为缺乏历史背景支撑,引发广泛质疑。

  目前多位学者倾向将刻文中的纪年释读为“卅七”年。刘钊在6月30日的文中表示,“廿六”是“卅七”的误摹,并将昆仑刻石中的“卅”和“七”字与里耶秦简“卅”和“七”字进行对比。

  但7月2日,仝涛在中回应该问题时称,“倾向于识读为‘廿六’。不过,关于该年号信息的论证还需要再结合刻石的超高清图像进一步确定。”

  以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刘宗迪为代表的质疑者认为,该石刻在高海拔高寒区域,经历两千多年应当风化严重,而如今字迹仍较为清晰,显然不符合自然风化规律。还有声音更进一步怀疑其为现代电钻工具所刻,刻文疑似人为“避让”了岩石原有的裂缝。

  对此,支持者则强调石材材质及气候因素。仝涛最初在中初判石刻材质为玄武岩。玄武岩硬度高、抗风化能力强。专家组成员周行康近十年实地调查了180多处青藏高原史前岩画,他以降水量和气候相近的昆仑山脉岩画、玉树岩画、甘孜北路岩画,以及海拔相近、降水量稍小的阿里日土岩画等为证,认为“昆仑石刻”符合距今两千年以上的观察经验。

  河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汤惠生认为,降雨量和石质是影响石刻摩崖腐蚀程度的两大重要因素。他强调,虽然石刻刻痕腐蚀程度尚浅,但其石锈的色泽颇深,几乎与岩石原始面一致,由此可以确定其古老性。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王乃昂则认为,该地区地层为砂岩,抗风化能力远低于玄武岩。他指出,抗风化能力较强的秦泰山刻石、峄山刻石均已严重风化,但“昆仑石刻”风化却较轻,主要信息保存完好,成为一大疑点。

  “据岩画研究专家讲,连上万年的岩画看上去都很新,尤其经雨冲刷后会显得更‘新’。既然上万年的岩画看去都很‘新’,两千多年前的石刻看上去‘新’有什么奇怪的呢?”刘钊指出。

  如果多杰南杰40年前就看见过这块石刻,那“昆仑石刻”谜底到底是什么?是哪个时代,哪些先人鬼斧神工在海拔4000多米的寒冷之地凿下了这段文字,让后来者绞尽脑汁。争议仍然会持续,答案或将继续沉睡在高原冻土之中……

推荐图文

  • 公差原则任何实际要素,都同时存在有形位和尺寸误差。有些形位...>>
鄂ICP备2024040700号-2
武汉砺行体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数据源自网络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