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主导的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届时,预制菜“身份”将有统一说法,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信息披露范畴。也有专家建议,预制菜的上述信息应强制披露。
这将是预制菜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合规时代”的关键节点。在罗永浩质疑西贝部分餐品为预制菜,而西贝断然否认引发广泛关注的当下,也倍受瞩目。
“该标准主要是规定定义和食品安全指标要求。”据一位参与起草的专家透露,草案对预制菜的分类、原料、加工工艺、贮存运输及检验方法作出了统一规定,并首次提出“不添加防腐剂”等强制性指标。与现行141项团体、地方标准相比,国标条款更聚焦“安全底线”,为监管执法提供直接依据。
“这次事件,对预制菜行业来讲是坏事也是好事,势必会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促进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尽快出台,同时推进预制菜术语、产品分类等质量标准的推广,加强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衔接,包括依法制定包括产品质量、检验方法与规程等内容的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一位食品领域的专家表示。
同时他表示,也需要加强对餐饮服务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监管,引导餐饮企业主动公示预制菜使用信息,通过主动公示预制菜使用情况,来加强行业自律,共建良好消费环境。
而有关预制菜标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势必对野蛮生长的行业进行洗牌,成本上涨或成为洗牌的诱因。
据业内人士估计,预制菜有望加强对“防腐剂禁令+冷链升级”的要求,这两项要求预计推高成本15%~30%。该人士表示,中小工厂若无法承担改造费用,或将在国标生效后两年内被并购或退出,而头部品牌有望通过规模效应进一步扩大市占率。
预制菜国标的到来,不仅能给生产企业划出安全“红线”,也将倒逼餐饮业告别“模糊营销”。当“明示”成为法定义务,消费者的选择权才能真正落地,而行业也将加速进入品质与品牌竞争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