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深圳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全市信贷投放主要投向科技创新、普惠小微、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
2025年上半年,深圳信贷总量平稳增长。截至2025年6月末,深圳市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4.1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近6000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9.8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超3500亿元。
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低位下行,为促消费、扩投资创造有利的利率环境。2025年6月,深圳金融机构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2.85%,同比下降0.52个百分点,处于历史低位。
运用一揽子货币政策措施有效支持深圳经济回升向好。5月份,人民银行出台并实施一揽子货币政策措施,深圳市分行迅速推动多项举措在深圳全部落地。数量上,认真落实降准政策,向辖内释放资金614亿元,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价格上,引导金融机构将政策利率下调成效传导至存贷款两端,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和银行净息差稳定。结构上,用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其中,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方面,清单内已有超1850家科技企业、89个项目获贷超41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方面,辖内25家银行已实现政策支持行业领域的贷款全覆盖。
推动深圳企业“全国首批”亮相债券市场“科技板”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创新模式、用好政策工具,突出科技创新、提振消费、民营小微等重点,形成科技、普惠贷款余额2个“2万亿元”,绿色、数字经济贷款余额2个“1万亿元”的信贷格局,规模居全国各城市前列。
一是聚焦重点做优科技金融。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健全科技型企业信贷等实践场景和规则体系,推动“腾飞贷”“科技初创通”等科技信贷创新模式增量扩面,102家企业签约“腾飞贷”36亿元,“科技初创通”助力3761家企业获得贷款48.4亿元。优化科技型企业债权和股权融资协同衔接机制,多举措推动深圳企业“全国首批”亮相债券市场“科技板”,9家科技型企业和股权投资机构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科技创新债券,规模合计207.5亿元。联合市财政局探索“种子基金+种子贷”支持体系,已助力153家早期科技企业获贷1.3亿元。
二是开拓“蓝海”推进绿色金融。联合市生态环境局围绕气候投融资和近零碳排放试点开展融资对接,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一批绿色基础设施、绿色能源项目建设,累计发放碳减排贷款187.5亿元,带动碳减排395万吨。推出“蓝海惠贷”“养殖贷”等海洋金融产品,支持深圳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截至6月末,绿色港口和航道、绿色船舶制造、绿色渔业等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25.4%。
三是完善生态做实普惠金融。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机制,提升融资可得性和可持续性。依托“信贷+征信”,发挥政务数据赋能作用,“个体通”“小微通”“深质贷”累计服务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超11万户,发放贷款超33亿元。政银担协同推进“跨越贷”试点,筛选首批1000家“无贷户”名单,已有25家企业获批贷款超7000万元。截至2025年6月末,深圳民营经济贷款余额4.26万亿元,较年初新增849.75亿元。
四是抓住供需做好提振和扩大消费的金融服务。指导金融机构用好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精准支持住宿餐饮、文旅体娱、教育养老等服务领域,新发放贷款金额103.78亿元。联合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打好“创业担保贷+稳岗扩岗专项贷款”政策组合拳,支持居民就业增收,增强消费能力,为近8000户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发放贷款余额超290亿元。
五是丰富场景推进数字金融。积极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累计开立数币钱包近3000万个,累计签约预付式经营机构3800家、管理预付资金近31亿元。推动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在跨境领域的应用,在前海落地首笔“大宗商品交易+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业务。指导地方征信平台推出50余款征信产品,数据赋能促成企业获得融资574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