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富士康等数百家知名企业项目陆续投用,让贵阳收获“中国数谷”之称。
成功的案例在前,不少城市也开始布局大数据产业,大同正是其中一员。
2017年,大同成立全市大数据发展领导小组,组织领导、大同与贵阳也有着类似的地理条件。
从自然优势看,大同地处北纬40度黄金气候带,气候冷凉,年均气温5.5度,自然制冷可节约能耗30%,大幅降低散热成本,并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且大同地质稳定,寒武纪变质岩系地基承载力强,是建设大型数据中心的理想区域。
而与贵阳不同的是,大同还毗邻京津冀,与北京、雄安新区距离在300公里左右,管理半径2小时以内。
作为山西唯一拥有双路骨干光纤专线的城市,与北京的数据传输延时仅2毫秒,网络层级达到省际骨干节点,并与京津冀枢纽节点张家口集群实现网络直连,让大同成为首都算力需求外溢的重要“蓄水池”与高效“处理站”。
基于类似的原因,更靠近北京的廊坊、张家口也成为新一轮算力城市的佼佼者。与之相比,大同还多了一重传统“煤都”带来的加成。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向城市进化论表示,大同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过去富集的煤炭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煤电,如今又得益于靠近内蒙古的风光发电,构建起了综合能源供给体系。
数据显示,大同市共有8家燃煤电厂,装机容量共计791万千瓦,年发电量共计约700亿度,年用煤量共计约2100万吨。此外,大同全市新能源装机占比超50%,实现了“风光水火地储氢”协同发力。
“煤都”转身
大同曾被称为中国“煤都”,形成“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而眼下的数据显示,大同互联网数据服务业用电占比,已超过煤炭行业的用电比重。
与此同时,大同正在规模、结构、链条上同步发力,加快推动“普算”向“智算”转变,预计未来2到3年全市智算占比达到50%,产业形态实现“瓦特”变“比特”。
贵阳作为“先行者”,成绩更为突出。仅以贵阳贵安来看,截至2024年底,算力规模达53Eflops,智算占比已超过95%,成为全国国产化智算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但在智算时代下,大同更靠近东部沿海,数据传输更快,成为其追赶超越的一大优势。
尽管“东数西算”仍是目前推动的重点,但“东算渐起”仍不可否认。有分析表示,当前适合转移到西部的数据一般是对时延要求不高的“冷数据”,如后台加工、离线分析、存储备份等数据,而对网络时延要求较高的“热数据”,如人工智能、会议等数据,还得留在东部做计算分析。
也因此,有声音指出,目前贵阳的大数据产业主要在于存储,扎堆的大数据投资项目主要是数据中心,即“机房经济”,如何产生后续价值,对GDP产生更大的贡献,是一道有待解决的难题。
反过来,对于大同来说,如何让“算力”转化成“经济”,也是产业探索的关键。盘和林分析,接下来大同要以算力为基础,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比如推进算力装备制造,发展服务器、芯片制造等产业。
一个现成的延伸方向是数据清洗、数据标注和数据呼叫。去年,大同被授予全国首批7个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之一,在外界看来,数据标注将通过科学计算、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服务,把“看不见”的算力转化为“看得见”的生产力。
对于大同来说,算力并非产业转型的终点,而是一张角逐数字经济浪潮的“入场券”。按照大同的规划,未来将用3到5年时间建成年用电量达百亿度的算力中心集群,带动形成千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