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8 日至 11 日,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厦门盛大举行。
投洽会是我国唯一以投资为主题的国家级重大展会。英国作为本届投洽会的主宾国,不仅打造了超 400平方米的国家馆,更派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代表团来参与本次盛会。
投洽会期间,“此次英国作为主宾国,派出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代表团,组织了100多家企业。英国企业展现出强烈的参与积极性,我们能清晰感受到双方合作的积极因素正在不断积聚。”赵汤认为,当下正是英中关系发展“激动人心”的时刻。
当前,英国是中国在欧洲的第二大直接投资目的地。多年来,英中贸易协会致力于发展两国经贸活动,深受两国企业界好评,多次组织有两国商贸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大型活动,并参与接待包括政府首脑在内的重要官员。
多项实质性举措为外企在华经营提供坚实支撑
赵汤接受自去年英国工党政府上台以来,在对华关系上的战略核心便是积极开展合作,尤其在特定经济领域寻求深度协作,同时覆盖所有关键议题。如今我们在投洽会上看到的英国国家馆和大规模代表团,正是这种贸易与投资合作战略具体落地的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英国派出的代表团共有近300人参与,包括100多家企业,其中既有大型企业,也有中小企业。
从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来看,无论是希望在华拓展业务还是期待与中国企业合作投资英国,英国企业都展现出强烈的意愿,这也让我们感受到中英经贸关系正积聚积极势头,当下无疑是两国合作“激动人心”的时刻。
在医疗健康与生命科学领域,不少英国企业聚焦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的应用开发,希望将前沿的AI技术与医疗诊断、药物研发等环节相结合,提升行业效率。
金融服务领域同样亮点突出,参展企业涵盖银行、资产管理、保险等细分领域,其中既有已在中国市场建立成熟运营体系的企业,也有计划进一步扩大业务版图的机构,它们希望借助投洽会平台,深化与中国金融机构的合作。
此外,展馆内还能看到多元化的产品展示,比如荷柏瑞等企业带来的医疗保健产品及营养补充剂,捷豹路虎等知名汽车品牌也亮相展会,向中国市场展示其最新的产品、技术与服务理念。可以说,英国企业此次带来的不仅是产品,更是技术与合作模式的创新探索。
很多人会关注外国企业在华经营中遇到的困难,但事实上,中国地方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力度非常大。
例如,部分地方政府能协助企业在12至18个月内完成运营基地包括工厂的建设,放眼全球,这样的效率极为罕见。地方政府不仅会协助办理各类许可证、审批手续,加快流程推进,还会在资源对接等方面提供实质性支持,这些都是英国企业在华发展感受到的积极信号,也是我们成员企业的共同体验。
当然,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体的营商环境是完美无缺的,英国与中国都存在优化空间。目前,英国企业较为关注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制定等领域的进一步完善,我们也期待与中国相关部门继续合作,共同推动这些领域的改进。
总体而言,中国政府为英国企业提供了良好支持,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各方都愿意积极沟通,共同探寻解决方案,这为英国企业长期在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英在多个领域的互补性极为显著
在中国,我们看到的是“自上而下”的推动模式——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都在全力支持人工智能在各行业的应用开发,这种政策与资源的集中投入,让中国AI产业的未来发展充满潜力,值得高度关注。
低空经济领域同样如此。我此前在广州参观过无人机演示活动,技术已相当成熟,能够完成复杂的飞行任务。目前,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挑战在于地方政府如何制定完善的法规、搭建配套基础设施,确保无人机在城市内运送包裹等场景中,能以安全、可持续的方式运行。
此外,自动驾驶领域也有类似趋势,我曾去过北京亦庄的自动驾驶示范区,那里的自动驾驶车辆已能实现常态化运行,乘客可直接乘坐体验,技术十分成熟,这些技术一旦最终落地并融入日常生活,必将带来巨变。
在这一过程中,英国与中国有着巨大的合作空间,无论是技术研发层面的协同,还是政策制定领域的交流,比如共同解决新技术带来的监管挑战,都很值得探索。
事实上,英国政府已明确表示对与中方开展此类高层交流抱有浓厚兴趣,过去一年多来,我们也看到医疗卫生领域的合作交流、经济金融对话等机制逐步重启,这些都是积极的信号。
此外,很多人会关注领导人会晤、大型展会等公开活动,但实际上,还有大量“幕后工作”在持续推进,这些沟通与协作同样为中英两国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是两国经贸合作持续深化的重要支撑。
首先是金融服务领域。目前,中国已有40家以上的金融机构进驻伦敦金融城,这些机构在伦敦和中国本土均配置了专业团队。
在保险、资产管理、资本市场等细分领域,英国企业与中资机构的合作已相当紧密,这一点我在上海调研时就深刻感受到了。我认为中英两国在资本市场领域还有更多合作空间,比如上海证券交易所与伦敦证券交易所之间的互联互通机制,可以为未来合作创造巨大空间,推动更多英国企业在中国上市,更多中国企业也能登陆伦敦市场。
随着中国金融业进一步扩大开放,英国企业在财富管理、金融科技等领域的经验,也有望与中国市场的需求深度结合,释放更大潜力。
其次是医疗健康与生命科学领域。长期以来,这一领域的双边交流活动十分活跃,英国在医疗技术研发、临床研究等方面拥有深厚积累,而中国则有庞大的市场需求与应用场景。我们关注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希望借助英国的科研实力,开展联合研发合作,这种技术与市场的互补模式,有望成为未来两国在该领域合作的核心方向。
最后是新能源领域。英国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已具备相当规模,可再生能源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30%,其中风能占比最高,在风电开发、供应链建设等方面拥有成熟经验。而中国在风力涡轮机制造等领域具备优势,目前已有中国企业率先布局风电开发项目。
既然如此,双方完全可以进一步拓展合作边界,在核心设备制造及风电场建设配套、运维管理、零部件供应链优化等环节,都具备深度合作的可能。
除了风电以外,电池研发、储能技术等其他可再生能源领域,也值得双方深入探索,未来合作空间十分广阔。我认为双方在可再生能源供应链协同、新能源金融,如绿色债券、碳交易等领域的合作,也有望成为中英经贸合作新的增长点。
除了以上三大领域,科学技术、高端制造等领域也蕴藏着大量合作机遇。我相信,只要双方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中英经贸合作必将迈向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