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上宾们”如何助广西补课?
更新时间:2025-07-03 09:42:25 浏览次数:

  南A中心被寄望于充当“广西串联中国技术、东盟市场和全球资源的‘超级接口’”,借力人工智能,成为“广西摆脱传统产业依赖,向数字经济转型的战略锚点”。

  中,当地仍然不乏“广西并非独家的买方市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竞争激烈”的讨论,而完善平台建设、优化软件环境仍被认为是广西急需补足的短板。

  眼下,面对人工智能产业的新机遇,广西更需要“无中生有”,找到吸引企业的发力点。

  对于广西人工智能时代下“后发先至”的期望,有业内专家在接受时特别提到“北上广深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生态的重要性。其中,关键无疑是作为纽带的“广西集成”,即推动企业在广西聚集。

  更何况,“竞争者”还扩大至广东等先发省份。广西工信厅副厅长赵恩江曾提出更具体的设想,包括建设国内智能产品重要生产基地,重点发展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穿戴设备等终端产品;开展“AI+行业”共性场景需求研究,在重点行业打造一批工业应用场景,开发应用一批垂直领域模型等——这些是各地目前共同发力的方向。

  广西社科院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雷小华向城市进化论表示,“向南开放”或许是一个新“变量”。在“东盟应用”的需求下,广西此前构建的各类平台和机制将能发挥出新的作用。

  比如,广西是东博会的所在地,又与东盟国家各类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商协会建立多层联系机制,企业将能利用“南宁渠道”对接东盟。再比如,2023年成立的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能为企业提供各类体制机制利好,将有望解决政策推进不畅的问题,而南A中心也位于该合作区内。

  
东南亚

  反过来,东盟能否提供足够的支撑?

  对于广西来说,“拥抱”东盟几乎成为重塑产业生态的一种“定势”。上个月初,陈刚会见董宇辉时提到,广西谋划举办面向东盟的水果采购活动,推动“东盟出产、广西集散、全国销售”。其瞄准的正是东盟庞大的水果市场,以及广西体量居于前列的陆路水果口岸。

  而在直播电商领域,广西也出台相关政策,基于广西小语种主播优势,将东盟需求“翻译”给生产商,推动更多中国商品由此走向东南亚——当地广阔的市场早已成为中国电商企业“出海”的“必争之地”。

  
 

  东盟投资的下一个热点在哪?市场已经看向人工智能产业。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等人曾发表一篇分析指出,全球AI产业呈现集中分布格局,从企业数量上看,美、中两国共计占据全球总量的近一半,其他国家均不到10%。而东盟因数字基建的发展态势,逐渐成为行业热点。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9月,东盟数据中心数量已达到489座;而自2023年以来,微软、谷歌和亚马逊等科技巨头已累计在东盟人工智能领域投入超500亿美元。

  广阔的消费群体仍是东盟收获青睐的原因。如章俊等人指出,去年,东盟区域数字经济的商品交易额同比增长15%至2630亿美元,数字经济收入同比增长14%至890亿美元,智能汽车、智能制造等领域的生产和消费需求潜力也十分可观。

  但问题也同样明显。比如,有业内人士指出,该地区在语言、文化和基础设施方面的多样性,使得创建大型统一数据集变得更加困难,而这正是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发展的关键。

  从某种意义上说,广西有望成为“破局者”。

  据雷小华所说,广西与东盟的人工智能产业合作,有两个具体的领域有望推进,一是基于当地的小语种优势,布局东盟语料库,并针对性地开发相关大模型,目前,落户广西的跨境电商服务商来赞宝集团、AI数据龙头海天瑞声等企业已参与其中。

  二是为应用提供试验场景。据他所说,这将是另一种“集成”,当各类技术、行业上下游在广西聚集,来自中国和东盟双方的企业在此碰头,将能共同“组装”成一个场景,使细分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有了“试验平台”。试验成功后再推广至东盟国家,有助于更快实现市场开拓。

  两个方面无疑都充满开拓性。这一次,广西迎来了率先抢占新市场的可能,但前提是,它要有扮演“引领者”的能力和气魄。

推荐图文

鄂ICP备2024040700号-2
武汉砺行体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数据源自网络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