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谈及卫龙,脑海中浮现的早已不只是辣条的身影。
8月14日,卫龙美味的“单极格局”,转向多品类协同的“多轮驱动”。
财报数据显示,核心品类调味面制品,上半年收入13.10亿元,占总营收比重37.6%。而蔬菜制品表现抢眼,上半年收入21.09亿元,同比激增44.3%,占总营收比重升至60.5%,成为第一大收入这种结构变化源于卫龙对消费需求的精准回应。
上半年,公司先后推出麻酱口味魔芋爽、麻辣牛肉口味亲嘴烧等新品,既保留经典口感,又通过风味创新拓宽边界。例如,麻酱魔芋爽融入醇厚麻酱风味,调整辣度适配更多场景;麻辣牛肉亲嘴烧则融合四重香材,锁定年轻消费者对“复合味型”的偏好,这些创新产品推动蔬菜制品持续上量。
part2、大单品孵化成功的底层逻辑
卫龙大单品的成功,始于对消费趋势的敏锐捕捉,终于研发能力的高效转化。
公司设立专门团队洞察消费需求变化,发现“健康化”“场景化”“个性化”已成为辣味食品的核心趋势。针对这一洞察,研发团队以“工业化思维释放美食价值”为理念,加大产品研发和创新。例如,与国内食品科学领域顶尖学府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搭建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化示范基地。聚焦食品质构、[*]菌保鲜等关键技术,为产品创新提供支撑。
这种“洞察-研发-落地”的闭环高效运转,加速推进卫龙新产品打入市场。
以卫龙新推出的麻酱口味魔芋爽为例,华鑫证券研报指出,魔芋制品市场需求快速提升,品类进入红利期,一方面卫龙终端铺市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且持续开发新口味、新规格,另一方面公司在国内外推进供应链前端布局,产能供应充足,有望持续受益于行业扩容。
产品创新之外,强大的供应链与品牌影响力的协同,是大单品快速起量的关键。
供应链端,卫龙持续推进自动化与数字化升级。目前,公司在河南拥有5座工厂,形成覆盖全国的产能网络。上半年,蔬菜制品实际产量达7.34万吨,产能利用率77.5%,为大单品放量提供保障。
品牌端,卫龙以“年轻化、趣味化”为核心,通过跨界营销与场景渗透触达消费者。线上线下联动开展“爆辣挑战”、“大儿童专属”系列,同时官宣王安宇担任魔芋爽代言人,借力明星影响力拓宽传播路径。
这些举措不仅强化了品牌与年轻群体的情感连接,更通过“核心品类带新品类”的策略,让蔬菜制品借助辣条的渠道渗透快速铺市。
part3、舌尖上的2000亿辣味食品赛道
中国辣味休闲食品市场正迎来黄金增长期。
据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发布的预测,辣味休闲食品到2026年的市场规模增速将高于休闲食品行业整体增速,年复合增长率达9.6%。到2026年,辣味休闲食品的市场规模预计达到2737亿元。
显示,90后、00后已经成为辣味休闲食品的消费主力,其中18-24岁人群占比最大。甜辣、香辣等微辣口味仍占据主流偏好,而融合火锅、麻辣烫等复合口味的创新产品已形成新潮流。
其中,中式辣味品类凭借独特口味与文化属性在国内休闲食品占据重要地位,辣条、魔芋爽、豆干等产品持续渗透多元消费场景。
今年7月,卫龙正式入驻会员制商超渠道。据了解,当前卫龙90%收入来自于线家线下经销商合作,服务全国商超、零食量贩店等终端,线%;线上则布局天猫、抖音等全平台,形成“线下筑基、线上增量”的格局。
区域市场方面,华东和华南市场为卫龙贡献了44%的市场份额,其中华东区域营收占比最高,达23.7%,华南区域营收占比排名第二,达20.3%。
“悦己”消费正重塑辣味食品的需求结构。在消费者洞察中,揭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分化:00后更青睐新兴的调味面制品及蔬菜植物基辣味休闲食品;90后偏好肉蛋、海鲜及膨化类耐饱腹辣味零食;80后则钟情于豆类加工的辣味休闲食品。其共同的消费原因在于借助辣味休闲食品实现愉悦放松的身心体验。故而,辣味休闲零食凭借其高娱乐性,成为消费者打发时间、缓解无聊的首选。
这种趋势催生三大需求特征:一是场景多元化,从居家向办公室、户外延伸,卫龙针对这一趋势推出适配多场景的产品;二是品质升级,消费者对原料、健康属性关注度上升,卫龙持续优化产品工艺以提升品质;三是情感附加值,国潮、IP联名产品更受青睐,如卫龙携手国潮品牌推出的“大儿童专属”系列。
卫龙对“悦己”趋势的把握,使其在竞争中占据先机。从辣条龙头到多品类辣味食品巨头,卫龙的半年报不仅是一份业绩答卷,更揭示了行业的变革方向:在2000亿级赛道上,谁能精准捕捉“悦己”需求,以产品创新+供应链效率构建壁垒,谁就能在新一轮增长中占据主动。卫龙的第二增长曲线,或许只是行业爆发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