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星计划”加速落地 但星网进入“大众消费”时代还要迈过四道坎
更新时间:2025-08-31 19:26:13 浏览次数:

  截至2024年,全球仍有约三分之一的人口无法上网。依赖地面基站的移动通信网络,仅覆盖了全球陆地面积的不到20%,折合地球总面积约6%。广袤的海洋、沙漠与森林,仍在很大程度上与“数字世界”隔绝。

  称,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在近期向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正式颁发卫星互联网牌照。对此,王兴认为,电信业在全球都是需要监管的行业,牌照发放标志着卫星通信商业化进入前期准备。他指出,三大运营商虽不会直接建设低轨卫星星座,但将通过融合地面蜂窝网络与低轨卫星星座,利用自身营业网点优势和广阔政企客户触达C端和B端客户,与星网共同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网络。

  不过,庞之浩指出,低轨卫星组网的规模化落地仍面临技术、成本、监管、生态四大层面的挑战。

  在技术方面,要解决星间链路与协同控制的问题。数百上千颗卫星需实现“星—星”“星—地”实时通信,并在高速运动中保持轨道稳定、避免碰撞,需攻克高精度轨道控制技术,如推进系统、姿态控制系统。

  庞之浩表示,当前低轨卫星的地面接收终端体积较大、成本较高,难以普及到个人手机。低轨卫星使用的频谱可能与地面通信、雷达等设备产生干扰,同时需防范恶意信号干扰。

  在成本方面,发射成本仍需优化。虽然“一箭多星”降低了单星发射成本,但规模化组网的总发射成本仍极高;运维与退役成本高,低轨卫星寿命约5~7年,到期后需“主动离轨”,同时需持续补发卫星以维持星座容量,运维成本长期存在。此外,地面关口站的建设与运营也需巨额投入。

  在监管方面,低轨轨道和可用频谱是有限资源,需通过国际电信联盟协调轨道位置与频谱,避免“资源抢占”引发的冲突;卫星信号覆盖多个国家,需遵守不同国家的通信监管政策,从而增加了跨国运营的复杂度。此外,低轨卫星数量激增可能导致“太空碰撞”风险,目前缺乏全球统一的“太空交通规则”,如何规范卫星离轨、避免太空垃圾成为关键问题。

  在生态方面,一是应用场景落地不足。当前低轨卫星的核心应用仍集中在“应急通信”“偏远地区宽带”,面向消费级市场的场景尚未成熟,需培育更多“[*]手级应用”以支撑商业回报;二是产业链协同不足。低轨卫星组网涉及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地面终端、运营服务等多个环节,需上下游企业,包括芯片、天线、软件算法厂商协同突破技术瓶颈,目前部分核心技术如星载芯片、高精度导航仍依赖少数国家,产业链自主可控难度较大。

  当前,手机直连卫星已成为商业化卫星通信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中国移动相关人士告诉银河航天星座通信系统架构师林广荣向不过,也有消费者指出,目前手机直连卫星的使用场景还很有限。在王兴看来,真正的手机直连卫星应该达到与5G、4G、Wi-Fi一样的带宽,消费者可自行选择质量更好的通信方式。由于其全球覆盖性,手机直连卫星也将改写全球移动通信运营商的格局。随着用户基数的增长和规模效应的显现,资费也将进一步下降。到那时,卫星通信将与地面蜂窝形成激烈竞争。

推荐图文

鄂ICP备2024040700号-2
武汉砺行体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数据源自网络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