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上,近期高盛称,寒武纪宣布的二季度业绩强劲,保持对公司的积极看法,上调12个月目标价14.7%至2104元。这是高盛时隔一周左右第二次上调寒武纪目标价。高盛在报告中指出,考虑到二季度业绩,以及更高的人工智能芯片出货量、更低的运营费用比率、反映中国云资本支出扩张等因素,将寒武纪2025~2030年的净收入预测上调,其中今年预测上调34%为最高。
此前,根据海内外云服务商的Q2财报,资本开支增速维持在高位。此外,根据高盛最新硅谷的调研,整体来看AI企业和风险投资人的情绪非常乐观,并认为企业级生成式AI的采用率将持续上升,部分人士表明2026年或将迎来采用率的快速增长。所以,虽然近期我们看到,大语言模型的训练端进展似有放缓,如Llama4和GPT-5发布的延迟等,但应用/推理侧的繁荣仍足以支持行业的高景气。
根据高盛援引硅谷风险投资人及学者的观点,随着技术的迭代和规模效应,LLM的成本正不断下行,约每4个月即降低一半。我们认为,这可能降低其使用门槛,从而扩大其使用群体,进而提升算力硬件的行业空间。
政策层面,提出,到2027年、2030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的应用普及率超过70%、90%,目标超预期,对国产算力产生催化。在AI基础设施投入>增加tokens与DAU>继续加大基建投入的商业模式下,通信企业业绩具有较高的前景。
基本面视角,海外内资本开支持续提振AI产业链需求。根据TrendForce预测,2025年中国AI服务器市场中,英伟达、AMD等外采芯片比例将从2024年的63%降至42%,本土芯片供应商占比则有望提升至40%,国产替代已成大势。上周五晚阿里重申,将在未来三年持续投入3800亿元用于AI资本开支,并称自研AI芯片正式进入测试阶段,有望填补英伟达的空白。
在目前A股流动性持续宽松,市场大盘表现良好的背景之下,AI产业链优势明显:产业趋势明确,商业模式已经跑通。市场规模较大,且对于部分环节目前市场规模二阶导仍为正数,估值支撑较强。产业边际变化明显,国产算力加速跟进。A股优质资产重估,AI产业链或成首要关注点。
投资逻辑上,人工智能具备“政策加持+产业需求+技术突破”三重驱动因素。首先,政策红利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环境,各地政府相继出台支持AI产业的专项资金和人才政策,降低了企业扩张的不确定性。其次,需求端的快速释放保证了行业高景气度,从消费级应用到工业、医疗等领域的渗透,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市场规模扩张。
对于投资者而言,20cm标的创业板人工智能ETF国泰集中覆盖人工智能产业链核心标的,能够有效分散单一企业风险,同时把握AI产业长期成长的红利。中长期来看,随着AI在国民经济中战略地位的提升,该ETF有望持续获得资金青睐,成为投资者布局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