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以“让新技术不再‘等风来’:科技金融助力新三角循环”为主题,由论坛期间,平安产险个人平台研发团队总经理邓校锋在接受在谈及行业协作与科技企业风险保障时,邓校锋表示,未来将加强与政府部门、银行、高校等多方机构的合作,在依法合规与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推动科技型企业客户识别、风险核查等多维数据要素在金融机构间的共享共用与高效流通,致力于构建健全数据安全可信共享体系。同时,各方将联合设计覆盖科技企业研发、制造、交付、维护全流程的保障方案,为科技企业发展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
对保险业务来说,AI是一次历史性的生产力飞跃,平安产险将把AI深度融合进各个业务场景,赋能业务高质量发展。
以车险为例,车险经营涉及获客、销售、定价、核保、出单和理赔等主要环节,平安产险挺进“AI in All”无人区,用AI把车险重做一遍。
比如在出单环节,打造车险智能出单机器人,86%以上的保单由AI自动出单;在理赔环节,打造理赔数字员工,实现约46%案件自动化查勘,大大缩短了用户的等待时间并提升用户体验。通过将AI深度应用到车险各个环节中,推动过去3年车险运营成本降低了1个百分点。后续,平安产险将全面落实集团“五智”战略,推进全面智能化。
同时,我们对鹰眼系统持续升级换代,在鹰眼3.0新增意外事故风险管理,依托“AI + 物联网”技术,为企业提供7×24 小时风险监控、预警及干预。例如为华东某电动工具制造巨头构建“数据获取、实时监控、分级整改、风险评估、风险识别”闭环管理,3年预估减损超千万元。
在算力上,平安产险高度重视AI大模型的智能算力供给,实现“智能调度、集约高效”,构建自主可控的“千卡规模算力集群”。
在数据上,依托知识工程体系实现知识自动化构建,将各类专家经验与历史数据高效沉淀为知识,目前已沉淀万亿级token的知识,为大模型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
在算法上,平安产险搭建统一大模型底座,在行业内率先引入预训练大模型技术,基于大模型底座构建了标准化、流程化的模型场景调优能力。凭借灵活可扩展的大模型架构,在DeepSeek等国内大模型推出后,一周内即完成测试部署和上线。
在场景上,我们将AI大模型深度融合进销售、出单、核保、风控、理赔等1000多个业务场景。同时,推出零代码等低门槛开发模式,支持全员一站式构建数字员工,实现“AI平民化”,目前平台累计开发超2万个数字员工,实实在在解决一线问题。
在组织架构上,成立AI转型工作组,将业务和技术深度融合,推动平安产险AI大模型全面应用;在人才培养上,创新构建了L1-L4四级AI能力认证体系,推动工程人员向AI转型,打造“AI+数据+工程”全栈化科技队伍。
在定价方面,由于科技保险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投保企业少,不满足大数法则,传统定价机制不太适用;在风险评估方面,科技型企业风险差异大,难以评估损失。
为了解决这两个难题,平安产险借助数字手段实现对科技型企业的风险评估和定价,开发出网络安全保险、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断保险、专利转化费用损失保险等科技保险产品,有效满足初创型、成长型、成熟型等不同阶段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保障。
以网络安全保险为例,结合公司的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防护能力,重点研究网络安全风险因子在科技型企业的量化影响,搭建首个网络安全保险风险评估定价工具,为网络安全保险的核保和定价等提供决策支撑。目前,平安产险已经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超19亿元的网络安全风险保障。
在服务新能源企业出海方面,聚焦新能源企业生产运营体系,搭建全球产险链风险地图,链接海外新能源产业上下游资源,挖掘当地产业信息,完善产业知识图谱,构建本地化的供应链体系,提供包含“自然灾害服务+安全风险服务+产业生态服务”全面保障,提升国内新能源企业出海的海外抗风险能力,目前已服务新能源企业出海654家,助力减损超2亿元。
同时,依托“平安24”强大的全球救援网络,为近40万海外劳务、差旅人员提供意外、疾病、救援等安全保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也为中国保险服务出海打造新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