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无论是资产端,还是负债端,我们运营压力都高于以往。”一位城商行理财子公司人士向在资产端,尽管2月以来,长期债券收益率有所回升,但债券整体收益率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准,加之长短期债券收益率曲线平坦化,导致他们在固收资产增厚收益的难度明显加大。
在负债端,由于产品代销渠道担心债券价格回调引发固收类理财产品净值回撤与赎回风波再起,要求银行理财子务必严控理财产品净值波动性,否则将影响后续产品代销合作。
“更让我们难受的是,原先用于增厚收益的保险存款等产品获取难度也在增加。”这位城商行理财子公司人士直言。
在近日举行的一场资管行业闭门交流会上,多位银行理财子人士也感慨“当前资产配置与控制产品净值波动难度不小”。
为了破解上述挑战,部分银行理财子公司悄悄加码债券价差交易与适度增持权益类资产,力争在增厚收益同时压低产品净值波动幅度。
“这些做法挑战重重。”上述城商行理财子公司人士向一家国内银行决定终止提供“宝宝类”现金管理类产品。其底层资产是货币基金,但由于近年市场利率下滑拖累货币基金收益率,这类理财产品的投资资金逐步流向收益率更高、同样能灵活申赎的中短期债券“固收类”理财产品。
在他看来,中短期债券“固收类”理财产品之所以“业绩出众”,还得益于当前银行理财子在短债品种“抱团取暖”。但是,万一短债市场出现变化导致机构纷纷离场,加之最近一段时间7天期资金拆借利率上涨令现金管理类产品通过杠杆操作“推升”收益率,银行理财子如何及时优化中短期债券固收类理财产品资产配置,避免资金“大进大出”,又是一大新挑战。
基金配置“被动化”叠加债券价差交易风险高 银行理财子突围收效待考
面对增厚收益与控制产品净值波动的双重挑战,部分银行理财子开始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这位城商行理财子公司人士告诉在他看来,他们加码债券价差套利交易,也是无奈之举。具体而言,一是当前债券投资的约2%票息水准,在扣除相关产品经营成本后,所剩的投资收益难以满足不少投资者的2.5%~3%的收益预期;二是在债券价格回调的环境下,加杠杆或信用下沉等收益增厚策略反而会给自己带来额外的投资风险。
在上述资管行业闭门交流会上,也有银行理财子公司人士直言,由于缺乏稳健可观的固收类资产收益前述国有大型银行理财子公司投资经理直言,以往他们主要配置主动管理型公募基金,作为增加红利策略与科技板块股票配置力度的重要方式。但经过两年的投资实践,他们发现部分主动管理型公募基金的业绩尚未跑赢A股指数。这令他们产生思考——与其支付150个基点的申购费用购买无法实现预期回报的主动管理型公募基金,不如认购申购费率更低的指数型股票基金或ETF。
他透露,当前银行理财子在基金配置方面的一大新趋势,是越来越多银行理财子开始赎回主动管理型公募基金,转而配置被动投资型的指数型股票基金或ETF。
前述城商行理财子公司人士认为,这无形间令银行理财子控制产品净值波动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以往,银行理财产品能保持净值低波动性的一大诀窍,是依靠非标资产。但如今,随着非标资产减少,指数型基金被动跟随股市波动而呈现较高波动性,加之债券价差套利的投资风险增加,理财产品要在配置高波动性资产与实施高波动性投资策略过程中实现净值低波动性,难度可想而知。
“一旦产品代销渠道发现理财产品因配置指数类基金或倚仗债券价差交易而净值波动加大,他们未必会接受这类产品。”他指出,尽管民众存款流向理财的意愿依然强烈,但新发理财产品若在运营初期便跌破净值,很容易引发用户赎回。特别是中短期结构性理财产品,产品代销渠道一旦看到其本金亏损,就不愿再推介这款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