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砍价”美国处方药 业内人士:降本增效利好有望传导至国内CXO企业,但期望不应过高
更新时间:2025-05-14 00:00:01 浏览次数:

  以艾伯维的修美乐为例谈到,其美国专利在2023年到期,尽管数款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在美国上市,这些类似药的标签价比修美乐便宜55%~86%不等,但这些类似药市占率在2024年初仅有4%,无法撼动“高价”原研药的地位。原因在于,艾伯维的修美乐采用高返点模式,有研究机构指出,艾伯维每年给PBM的折扣可能有数十亿美元,折扣占标签价比例可能超过50%甚至高达86%。

  前述行业人士也提到,如果美国药品降价,受到影响最大的是处于流通环节的PBM,药厂压力不太大,进而能够传导到CXO的影响也相对有限。

  有望催生新NewCo模式,研发外包和生产外包将获益

  “如果抛开对落地可能性和对MNC可能造成的利润影响的讨论,单从降本增效的效果去看,MNC的确会有更大的外包意愿。”前述人士补充说。

  中国CXO之所以成为跨国医药企业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原因在于明显的成本和效率优势。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的,2023年度我国获批创新药从批准开展临床试验至获准上市所用时间平均为7.2年。而据IQVIA数据,美国创新活性性质中位数2023年为13.3年,高于2022年的11.4年,略高于前9年的平均值。

  今年3月,信达生物前总裁刘勇军也在参加会议时公开表示:“我在赛诺菲的时候,我们早期团队有2500人,一年的投入是10亿,可以做8个药上临床。而在信达生物的时候,我们的非临床团队不到200人,经费不到1亿,但每年也能做8个药上临床。”据他计算,中国Biotech做早期研发的效率约为欧美公司的14倍。

  此外,如果美国药价被压制,欧美医药企业向中国药企寻求BD交易的预期也有望加强。且在控制研发支出的背景下,还有望催生出一种新的NewCo模式,即“Hybrid NewCo”,将药品权益授权后,其临床开发仍然保留在国内,这种模式的研发支出更具有性价比,也能更加保障权益收购方的收益预期。

  一位国内CXO企业人士在接受“这种模式下,核心知识产权和商业化控制权掌握在权益收购方手中,而部分研发和生产功能或将外包给中国CXO企业。具有患者招募优势的CRO、有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优势的CDMO有望率先获益。”他表示,“但无论如何,现在谈论这些还为时过早。过往一系列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些命令的实际执行概率和程度,都需要打一个问号,期待不能太高。”

  前述行业人士也认为,如果美国药物降价有落地预期,负责生产环节的CDMO将率先受益。

推荐图文

鄂ICP备2024040700号-2
武汉砺行体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数据源自网络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