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需端看,今年汽车整体销量呈现稳中向上的趋势,这主要有两方面因素驱动:一方面是政策端的托底,受“以旧换新”等政策补贴以及厂商促销的推动,今年1月到7月汽车销量同比增长了12%。以旧换新的换购需求其实是有提前激活的现象,另一方面自主车企通过更具性价比的产品抢占燃油车市场,推动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攀升。
新能源车方面,今年上半年新能源车的销量同比增长了40%左右。其中纯电的增速高于混动,显示出消费者对油电平价后的纯电接受度又逐步提升。另一方面,政策延续扶持,从换车周期的角度维持销量。自主车企通过更具性价比的产品来抢占燃油车的市场,以需求端的消费升级为主要驱动力,推动新能源车的销量持续攀升。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在今年上半年也是重新回到了一个持续提升的轨道当中。
数据从出口端来看的线年,在新能源车的加速出海趋势带动下,中国汽车整车出口量快速的增长,2023年末出口激增到了400万辆以上,这段时间的CAGR达到了75%,出口量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一。2024年的出口量接近500万,同比增长幅度是21%,继续维持一个相对比较高的增速。而今年受到俄罗斯方向出口下滑的影响,整体来说增速有一些放缓的,今年1月到4月的出口量是160.7万辆,同比增长幅度是4.5%。往后看,在欧洲加速向电动车转型的大趋势下,新能源车的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可能会成为我国新能源车出口的新增长曲线。
汽车消费由需求端和供给端两个方向共同驱动,说完需求端,我们再从供给端来分析。近年来科技端上的突破层出不穷,在当前的技术变革期当中,汽车行业的供给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汽车市场当中,供给端中创新驱动力正在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厂商致力于创造例如一些移动智能空间等概念上的新体验,从而激发换车热潮,并且吸引一些新的消费群体的兴趣。
在众多科技端突破当中,AI大模型可以说是最重要的突破之一。其中,智能驾驶可能是目前大家更为关注且技术难度也相对比较高的部分。各大厂商积极布局智能驾驶应用,功能强大、高性价比的智能驾驶功能有望成为汽车行业新的增长极。
数据根据中汽协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新能源车的渗透率达到了44.3%,单纯依靠新能源驱动的增量其实是边际放缓的趋势。而与此同时,智能驾驶则实现了一个快速的渗透,城市NOA的占比已经从2023年的2.7%提升到了2025年1月到4月的10.1%的水平。但是与新能源车的渗透率相比的话,智能驾驶功能的一个渗透率,特别是其中高端智能驾驶的渗透率还是有一个比较大的提升空间。
最后,我们通过宏观基本面与微观资金面的角度分析,来看一下港股市场以及港股汽车的投资价值。当地时间8月22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出席Jackson Hole全球央行会议并且发表讲话,表述走鸽。市场反应也同样指向降息:美债利率和美元下行,而美股上涨。9月降息预期提升至了90%附近。在宏观顺风的背景下,港股整体的beta可能将会受益。
从微观资金面角度上来看,南下资金对港股的定价权有一个持续提升的趋势,以南下资金为代表的内资正加速流入港股。今年一季度的净流入超过4100亿,创历史新高;南向资金的成交额占港交所成交额的比重长期来看也是处于一个提升的趋势当中。截止到今年的8月15日,这个比重是已经超过了20%,达到了历史高点。
最后总结一下港股通汽车产业主题的投资价值,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政策端大力支持,以旧换新政策力度加大,新能源车免征购置税等政策有效刺激消费需求,一定程度提前汽车以旧换新的周期。
其次,港股通汽车指数当中包含了大量稀缺港股智驾标的。指数成分股近70%的权重是来自于仅在香港上市的汽车产业链公司。指数在智能驾驶板块上的暴露程度比较高,前十大权重当中多家公司深度布局智能驾驶,这也凸显了指数科技创新属性。相较A股以成熟车企为主的分布,港股通汽车指数代表了更具备科创属性、国际化特征的新势力和智能驾驶的龙头。
最后,由于港股通汽车指数的高成长性,指数涨跌弹性较强,有利于捕捉板块的整体行情。根据历史数据,指数在美联储降息开始的时段是更加能受益的。
香港汽车ETF认购期为9月3日到9月12日,其标的指数兼具智驾新势力稀缺性、高成长弹性与全产业链覆盖特点,感兴趣的投资者可以逢低分批布局香港汽车ETF,一键把握港股汽车板块的智驾红利与行业反弹机会。
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
无论是股票ETF/LOF基金,都是属于较高预期风险和预期收益的证券投资基金品种,其预期收益及预期风险水平高于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
基金资产投资于科创板和创业板股票,会面临因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提请投资者注意。
板块/基金短期涨跌幅列示仅作为分析观点之辅助材料,仅供参考,不构成对基金业绩的保证。
文中提及个股短期业绩仅供参考,不构成股票推荐,也不构成对基金业绩的预测和保证。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