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昌永在“金熊猫”活动上唱活宋词,海内外嘉宾一秒“穿越赤壁”
更新时间:2025-09-14 02:08:59 浏览次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9月13日,“2025金熊猫国际文化论坛”现场,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在嘉宾对谈环节,以雄浑醇厚的嗓音唱出,让与会的海内外嘉宾仿若穿越千年,沉浸式感受赤壁之战的磅礴气势与中国诗词文化的深厚魅力。

  作为知名歌唱家,廖昌永不仅在国际舞台上持续传递中国声音,更深度参与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活动间隙,他在接受包括金熊猫奖是一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奖项,旨在搭建全球文明对话交流的桥梁,推动多元文化共生共荣。它不仅是对优秀文化作品的表彰,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的重要窗口。廖昌永的讲述为金熊猫奖更好地发挥价值,助力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绽放光彩提供了宝贵思路。正如他所言:“有些东西不是因为它古老,就过时了。”

  那么,在文化交融互鉴的当下,中国文化如何通过音乐在国际舞台上赢得更多共鸣?

  把唐诗宋词“唱成”世界语言

  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如何让中国文化突破语言壁垒、引发情感共鸣?廖昌永给出的答案是:以中国艺术歌曲为载体,融合诗、书、画等多元文化元素,打造立体的文化呈现方式。

  他向
 

  廖昌永 “有些东西不是因为它古老,就过时了。”在廖昌永看来,我国5000年文明史中沉淀的文化瑰宝,许多虽被遗忘却仍具活力,关键在于用当代视角与技术重新挖掘。为此,他带领团队打造“中国艺术歌曲的诗词音乐会”。

  “近年来,我们在瑞士、奥地利、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做了很多有关诗词书画的融合性音乐会,广受好评。”廖昌永介绍,会在演出的舞台上搭建“一桌两椅”的书房场景,搭配与诗词意境相符的书法作品等,让观众在聆听音乐的同时,直观感受中国的生活美学和诗词文学。

  今年,廖昌永还带着“丝竹南韵”演出参加了欧洲的音乐节。“我们将江南丝竹与福建南音进行当代化改编。文化在交融互鉴的过程中,其实会相互触发灵感。”

  创作需要时常交流,才能不断提升。“‘金熊猫奖’的创意非常好,熊猫是四川的符号之一,也是中国在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符号。‘金熊猫奖’搭建了一个供中外人文交流互鉴的平台,艺术家们可以把作品拿到这里来一起交流,相互学习。”廖昌永认为。

  在廖昌永的带动下,中国歌曲的海外传播正在用现代艺术语言诠释传统文化,亦与金熊猫奖所倡导的中外人文交流互鉴相得益彰。

  拥抱新技术,面向未来创作

  文化传承离不开年轻一代,谈及人才培养时,廖昌永强调,年轻艺术人才需在“守正”与“创新”间找到平衡,既要扎根传统文化,又要善用新技术、拥抱新时代。

  廖昌永提出,“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原则,但只吸收外来文化还不够,还得面向未来。中国民乐的发展就是最好的例证:琵琶等最初是外来乐器,经过长期文化融合,已成为中华传统器乐;汉字从甲骨文到行书等的演变,更是从未中断的文化传承。这启示年轻创
 

  嘉宾对谈现场 “没有音乐,就像一潭[*]水。”廖昌永指出,是核心,但不能求快求急。“我们不能一直都唱以前的东西,要用笔墨来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艺作品,但是它应该是传承有序的。我想这就是我们要坚守的,用传统力量来创作属于这个时代的东西。”

  艺术作品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从生活中提炼真善美,经过沉淀与打磨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杜甫、李白的诗句流传千古,也离不开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情感凝练。

  廖昌永还以电影进一步举例:“‘饺子’花了那么长时间的积累,才做出了全球影史票房最高的动画电影。这基于其生活阅历、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当代技术的运用,三者相互赋能。”

  因此,廖昌永希望年轻创

推荐图文

鄂ICP备2024040700号-2
武汉砺行体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数据源自网络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