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乡野,回报家乡,这是全国模范教师——镇江新区平昌小学张秀颀的梦想,她二十年如一日,用青春浇灌花朵,用大爱书写人生,让梦想从乡村萌发,在乡村的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张秀颀生在农村,2002年本科毕业后,她带着初心回到家乡的农村小学。张秀颀对待学生学习素来高标准严要求,但也不乏包容。学生小蔡上六年级时很叛逆,是让老师和同学都头疼的刺儿头。一次,孩子一反常态,一脸真诚地恳求:老师,能不能允许我练习不带回家签字,妈妈今天过生日,我不想让她伤心。
张秀颀听了他说的话之后,非常感动,刺头竟然有这么难得的孝心,“然后我就借机引导他,让他要为他妈妈骄傲。从那以后他对我就特别地信任,慢慢地我们还成了好朋友,毕业之后还经常过来看我。”
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乡村学校绕不开的话题。来自重庆的男孩小王,跟随务工的父亲在平昌小学就读,性格内向。母亲在老家意外病故,父亲着急回老家处理,张秀颀二话不说,主动提出让小王到自己家中吃住。那时她刚做完手术,在家休养。学期结束了,小王转回重庆读书。开学后不久,一向寡言的小王竟打来电话说:张老师,我想你了……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张秀颀总是用爱心和诚意打动孩子,哪怕是自己骨折期间,都拄着双拐坚持到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成就孩子,成就家长,也成就了自己的一段段幸福!
2010年9月,张秀颀赴贵州边远山区支教。她的数学展示课通过可视系统向都匀市的学校现场直播,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支教结束后,张秀颀常常在网上和当地老师交流,鼓励他们用学习来改变命运;她一次次打电话、写信鼓励支教时认识的脸部严重烧伤的小谭同学,让她自强不息,用知识改变自己和家乡的命运。后来,这个孩子做了植皮手术,通过努力考上了师范类院校,毅然决然地回到老家,成为像张老师一样的乡村教师。
“支教的经历成了我继续前行的动力,也更加坚定了我扎根乡村教育的信念。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我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耕耘乡野,为农村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张秀颀告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