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3万次解难题,炼就成都“新安逸”
更新时间:2025-09-10 18:10:22 浏览次数: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中却只有一个成都。

  茶馆、川菜、熊猫……作为资深网红城市,安逸是成都最具显示度的标签。其由来,不仅源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丰饶自足,更得益于当今商贸繁荣、产业蓬勃打下的坚实底座。

  去年9月2日,一场专题会议在蓉召开,吹响了全市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的号角。一年后,9月3日,正式发布。

  涵盖22个改革领域共70条举措,从企业办事的便捷性、经营的持续性、发展的公平性、成本的可控性和开放的便利性出发,持续推动“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提质增效,做优“有需必应、无事不扰”营商环境品牌。

  这一年之间,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一千个人眼中,不再只有一个成都。这座烟火里的幸福城市,在休闲的慢节奏之外,开始跑出了“加速度”;在天府的温润气候之外,有些方面明显提升了“温度”;在千年未变的安逸之外,长出了更多的可能性。

  这到底是什么情况?这些情况是如何发生的?这些变化又将如何影响这座城市的未来?

  一场专题会议在蓉召开,吹响了全市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的号角。这种“加速度”起始于去年9月2日在蓉召开的一场专题会议,该会议吹响了全市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的号角。此后,“进解优促”成为成都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的重要抓手。

  

 

  最近,“成都造”无人车企业迪立科技基于最近的发展态势,给自身制定了新的目标规划——未来1-2年内在成都及周边城市投放200至500辆无人车,2026年计划完成成都及周边地区500个项目落地。以一辆无人车一年可为辖区创造200万元以上产值来测算,500辆的投放规模,将在产业应用中形成数亿元级别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总经理孙劭恒坦言,作为落地成都不足5年的初创企业,这样的目标,原来是“不敢想”,现在是“不怕想”。底气,则是来自于成都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常态化工作过程中,给予企业的支持与助力。

  作为新生事物,各地自动驾驶的管理细则尚未明确,迪立科技的无人车落地难、准入难,面临多部门协调。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专班与武侯区共同推动多部门协同沟通,短短半个月便解决了准入问题。

  紧接着双方趁热打铁,企业通过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对接了近百个实际应用场景,落地进展顺利到“不可思议”。企业的信心,也在此期间稳稳地树立起来了。

  “加速度”可以让迪立科技的无人车快跑,还能让音乐节的天籁远扬。

  审批部门多、审批流程慢、开票时间紧。办一场音乐节有多难,谁办谁知道。而且审批时间越长,留给开票的时间就越短,影响票房的同时也增加风险。

  成都城投露天音乐公园运营有限公司反映困难、诉求提出后,金牛区行政审批局会同区文体旅局等部门,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创新推出演出活动审批“7日办结”,将审批时间缩短了一半。原本分散在多个部门的流程,也被整合到“一站式窗口”。

  刚落下帷幕的“太空奇缘音乐节”,就是“7日办结”的受益方。这也让成都城投露天音乐公园运营有限公司信心满满。

  企业的信心,是发展最宝贵的动能。这是成都全新的城意,也是不变的诚意。

  
 

  
诚意

  过去,泡茶馆是融入成都的方式。如今,一杯咖啡,同样装满了这座城市的诚意。

  成华区通过“人才咖啡”专场服务答疑解惑。联动区级部门收集人才疑问,举办“人才咖啡”系列活动5场,围绕政策申报、项目落地、平台建设、金融支持等进行集中指导,打好产才融合“组合拳”,现场回应企业关切。

  “人才咖啡”还是企业链接资源的媒介,在电子科大沙河科技园专场活动中,助推成都摹克科技有限公司与电子科大沙河科技园双方签订“产学研用”战略合作协议。

  成华区的“人才咖啡”透出满满诚意,只是成都“进解优促”的一个缩影。

  四川创智联恒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低轨星地通信系列产品的企业,随着产品逐步进入小批量、大批量阶段,融资成为企业能否顺利“长大”的关键。今年上半年,在成都有关部门的牵线搭桥下,多家金融机构相继与该企业展开合作。目前建设银行已进入初审流程,拟审批金额300万元-700万元,浦发银行资金已到位。

  这些不是个例。为解决企业难题,成都形成了一套问题处置机制:简单问题当场办、复杂问题时至“进解优促”工作的开展早已成为常态,“有需必应、无事不扰”也早已刻成准则。企业信心之变的背后,政府部门的服务理念变了,干事风格也变了。

  “有需必应、无事不扰” 这8个字,细品下来,耐人寻味。

  “有需必应”不是“有求必应”,一字之差体现了政府变“被动”为“主动”的“用户思维”。不是等着企业找过来,而是主动靠前服务,时刻关注企业需求。

  “无事不扰”则是服务水平、服务能力的提质。政府部门减少非必要的调研、会议和评比检查,让企业能够集中精力抓生产、抓管理、抓市场。

  
 

  一方面精准响应企业需求,一方面最大限度减少打扰。这种既要又要,非常考验有关部门的微操。成都是如何实现的?

  一年来,成都累计服务企业14.54万户,共收集诉求3.96万件,拿出真招实招,为企业协调解决问题3.93万件。

  随着“进解优促”持续做细做实,成都的诚意还将渗透进更多“神经末梢”,让更多人才和企业感到诚意,并转化为成意——成就梦想之意。

  
成意

  成都,都成,是一组美妙的对称,也是成就梦想的隐喻。

  对成都而言,成就梦想不是个体的偶然,而是满城相向而行、拼搏奋斗的结果。

  往大了说,更大范围的成就梦想需要一种土壤与生态,也就是营商环境。“进解优促”正是呵护这种土壤和生态的“园丁”。

  比如成都针对企业在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的需求,整合设立首期规模120亿元的天使基金和1000亿元的创投基金,以解决基金投早投小能力偏弱、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

  再比如针对智能机器人缺场景的问题,成都先后两次开展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实景验证活动,将城市作为“试验场”,并形成常态机制,持续为全川、全国创新技术产品提供实景验证场景。

  
 

  更加直观的成果是,针对这一年里企业反映的共性诉求,成都形成了优化营商环境若干政策举措,涵盖22个改革领域共70条具体措施,精准回应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核心需求。

  成都希望在“有需必应、无事不扰”的品牌之下,搭建起一个“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生态系统,让企业茁壮成长,让产业从参天大树变成丰饶的“雨林”。

  空客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布莱恩·阿格纽直言,“‘城市合伙人’的理念和行动,是吸引我们的关键。成都是企业家实现梦想的理想目的地。”

  壹玖壹玖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杨陵江感叹,“现在的成都更像一个创新共同体,政府搭建平台,高校输出人才,资本赋能产业,企业创造价值。”

  无论是“城市合伙人”,还是“创新共同体”,都指向一个目标——政企双向奔赴,共建产业生态。

  今年开年,成都相继走进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开展投资促进系列活动。成都与华为签署协议,将深化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数字经济、智慧城市等方面合作。此外,成都还陆续开行通向广州、北京、上海的夜间动卧列车,创造出行便利,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东南西北4个城市群也由此进入24小时协同圈。

  一系列拔擢生长的数字,是“生态”繁荣的证明,也佐证了成都成就梦想的“成意”:

  上半年,成都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6181.0亿元、同比增长6.3%,较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

  上半年,全市新增上市企业4家,境内外上市公司总量达153家。

  世界500强榜单公布,新希望集团、通威集团2家成都民营企业成功跻身;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上,写着7家成都民营企业的名字。

  
 

  当“城意”的烟火与“诚意”的星火交织,“成意”便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拔节生长,助力梦想。

  有无数市民的安逸慢生活,也有政府14.54万次企业、3.93万件诉求解决的快响应,不断将“安逸”锻造成“奋进”的魄力,是成都为梦想编织的“双面蜀锦”。

  “有需必应,无事不扰”八字金规,逐渐融入城市基因。这里没有孤军奋战的个人和企业,只有并肩而行的政府,做你的“忠实合伙人”。

  “进解优促”一周年硕果累累,刚刚写下逗号。当城意、诚意、成意交融,将成就更好的“下一个成都”。

推荐图文

鄂ICP备2024040700号-2
武汉砺行体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数据源自网络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