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保障粮食安全的宜兴答卷
更新时间:2022-08-08 07:28:30 浏览次数:

  张红成承包了600亩土地种植小麦和水稻,每年能有二三十万元的收入。“以前的农田地块小、地界大,人工喷洒农药耗时长、效率低,大型机械作业更是难上加难。现在农田集中连片,各色先进农机直奔田头,种地越来越轻松了!”张红成说,是高标准农田建设让他走上了致富之路。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要体现,也是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前提。近年来,宜兴市积极顺应新时代对农业生产发展的新要求,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行连片治理、规模开发过程中,通过科学布局建设项目和建设内容,做到既保障沟渠体系完善,又保障机械作业之需;既重视耕地质量建设,又利于绿色技术落实。近两年内,宜兴市建设的6.3万亩高标准农田,就是坚持因地制宜、完善功能配套的实例。其中,在畜禽适养区,杨巷镇支持沼液沼渣还田的农牧结合循环利用设施建设;在行洪区,徐舍镇西部突出排涝设施体系建设;在生态敏感区,和桥、周铁、新庄等地支持农业生产尾水净化体系建设,成功使农田基础设施与实际生产相适应。截至目前,宜兴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近40万亩,居无锡地区各板块之首。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进,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以张红成所在的芳桥街道为例,2万余亩农田基本实现“联耕联种”,百余位规模农户便可轻松“搞定”田间耕种工作,而在以前,这要上千人力。高标准农田的建成,让各类现代农机和农业技术成功运用,还实现了节省农药化肥10%左右,节水50%左右,水稻平均亩产从570公斤提升至600公斤以上,小麦的平均亩产量从360公斤提升至400公斤,农户收入也增加了10%左右。放眼望去,芳桥街道几乎处处都是一派“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的景象。这也正是宜兴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缩影。

  “过去农民靠天吃饭,收成时好时坏,现在国家政策好了,科技发达了,我们都没想到,庄稼还可以这样种。”在丁蜀镇莲花荡农场,年逾6旬的农民周其福望着眼前的高标准农田由衷感慨。无人农场探索,宜兴走在江苏省前列。作为江苏省首批获评粮食生产“无人化农场”之一的莲花荡农场,通过物联网技术监控作物实时生长情况,像打点滴一样精确到分秒灌溉水肥……在科技智慧的加持下,宜兴的有机大米等农作物不仅高效增产品质好,还受到市场青睐,卖出了好价钱。

  无人驾驶插秧机、智能化控制灌溉、无人驾驶收割机……作为苏南地区的农业大市,近年来,宜兴市科学分析农业发展趋势,以有利于解决未来“种什么、谁来种、怎样种”难题为基本着力点,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端牢“中国饭碗”。芳桥街道金兰村从“会种地”加快迈向“慧种地”,尝试对农用作业机械实施无人化改造,并逐步在耕、种、管、收等环节实现无人化,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油料、肥料等投入成本近5%,节约人力成本近50%。杨巷镇引进智能节水灌溉技术,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对田间水分的适宜要求,确定最佳灌溉时间、最佳灌溉水量和最优轮灌组合等,成功实现水稻田灌溉的精确化和科学化,有效减轻了农民田间管理强度。徐舍镇在特种种植基地引进智能化水肥一体设施,根据作物生产数据模块反应适时施肥,并通过滴管直施至根部排涝系统,实现了化肥减施。良技护航,种田不慌。在积极发展智慧农业的同时,宜兴市农技专家还线上线下同步,把惠农服务的舞台搬到田间地头,抓良种良技良法推广和应用。

  市农业农村局土肥站持续推进测土配方施肥,让水稻吃上量身定制的“营养餐”;创新施肥技术,形成了可、可推广的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技术经验,并在高塍、徐舍、丁蜀等8个镇应用近万亩。宜兴市地处江苏省最南端,是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两迁”害虫必经地,植保站专家精准监测,发布精准防治指导意见,除了用药,还全面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利用杀虫灯、香根草、性诱剂、稻鸭共作等,减少农药的使用,提升市民对粮食质量安全的满意度。

  近年来,宜兴市在建好、管好高标准农田,筑牢丰收根基的同时,还科学培育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及社会化服务体系。依托现代科技提升仓储加工水平、减少损耗,正成为宜兴市粮食企业践行“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要求的新风尚。

  创始于1886年的和桥米厂,是江苏粮食加工领域唯一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省老字号企业。两年前,和桥米厂搬迁,完成了一次以技术进步和工艺改良为目标的脱胎换骨的质变。眼下,走进和桥米厂8000平方米的脱壳、碾米车间,只有一名工作人员在电脑前查看数据、监测机器。“企业易地新建,仅科技投入就达2000多万元,成功建成节能环保、食品生产安全和智能化生产等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新生产线。”和桥米厂负责人徐勤荣说,在脱壳环节,他们增设了一道稻谷和糙米筛选分离设施,在碾米环节,他们将易产生碎米的传统压力碾压方式转为切削方式。这样,出米率较传统工艺增加约2%。按企业10万吨产能计算,一年可较传统生产方式增加供应成品米2000吨。与此同时,宜兴市一批涉粮企业纷纷通过智能化粮库建设和科学运用储粮新技术,不断提升收储机械化水平、储粮科学化水平和管理信息化水平。目前,宜兴市10个“数字粮库”等现代化粮仓总储存量已达35万吨,有效实现了粮食保质保鲜,在绿色储粮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强化粮食仓储加工管理,确保地方储备粮安全的同时,宜兴市还不断深化“放心粮油”工程建设内涵,定期组织开展市级“放心粮油”示范企业评选活动,鼓励一批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在粮食精深加工领域发展,并参与上级各类品牌创建,不断挖掘宜兴地方粮油特色。目前,宜兴市拥有国家级“放心粮油”企业1家,无锡市级以上“放心粮油”企业及“江苏好粮油”品牌近20家,宜兴市“放心粮油”争创率达到80%。其中,市粮油集团大米有限公司不仅是全国首批“放心粮油”示范企业,企业生产的“隆元牌”大米还成功入选全国米业十大品牌,成为无锡地区唯一入选品牌。

推荐图文

鄂ICP备2024040700号-2
武汉砺行体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数据源自网络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