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印发,明确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给予财政贴息。
规定,贴息范围涵盖单笔5万元以下的一般消费,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重点领域消费。其中,家用汽车领域被明确纳入贴息范围,包括汽车购置、车辆保险及维修等消费场景。值得注意的是,对于5万元以上的消费,贴息计算以5万元为上限。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的发布,将有效降低消费者购车成本。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章弘在接受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也表示,通过降低购车成本,将有效提升消费者的消费能力,进而促进汽车销量的增长。
根据内容,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且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在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的政策执行期内,每位借款人在单家银行的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其中单笔5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累计贴息不超过1000元。
为确保政策落地,明确,个人消费贷款贴息贷款经办机构共为23家,包括6家国有大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5家其他个人消费贷款发放机构。
在贴息流程方面,财政部金融司司长于红在8月1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借款人在申请个人消费贷款签订相关贷款合同的同时,需要授予贷款经办机构相关权限,允许其识别贷款发放账户或者指定账户的交易信息。后续,贷款经办机构将根据实际消费情况,按照政策规定的贴息比例、贴息上限等要求来计算财政贴息金额,在定期收取贷款利息的时候,直接扣减由财政承担的贴息资金,借款人可通过短信、手机App等方式知晓贴息具体情况,无需额外操作。
截至
基于上述信息,8月13日,为进一步核实政策落地情况,近年来,我国汽车消费支持政策持续加码,从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到汽车下乡,再到“以旧换新”政策,多措并举促进汽车消费。此次出台的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再次释放出提振大宗消费的积极信号。
事实上,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效果正在逐步显现。中汽协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7月,我国汽车市场保持稳健增长态势,累计产销分别达到1823.5万辆和1826.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7%和12%。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统销售淡季的7月份,汽车市场依然表现亮眼,单月产销分别实现13.3%和14.7%的同比增长,呈现出明显的“淡季不淡”特征。
针对此次新出台的贴息政策,章弘在接受时表示:“相较直接补贴,该政策最突出的特点是杠杆效应显著。”
他进一步解释称,与直接补贴相比,1%的贴息比例可撬动百倍于财政资金的消费贷款,大幅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与此同时,政策投放精准度高,能够直接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重点刺激汽车等大额消费。此外,通过依托金融机构风控体系,形成了“财政引导+市场运作”的良性模式,确保了政策的可持续性。
此次政策明确将家用汽车整体纳入贴息范围,在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达44%的基础上,预计将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长。章弘表示,结合政策利好和市场发展趋势,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突破50%的重要关口。
从中长期来看,贴息政策将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章弘分析认为,该政策不仅能有效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还可能引导消费者选择更高配置或更大排量的车型,从而推动整个汽车市场的消费升级。
“更重要的是,这一政策将产生显著的产业链协同效应。”章弘强调,随着汽车消费的增长,将直接带动包括零部件制造、充电桩建设等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最终形成“消费-生产-就业”的良性循环。在他看来,这种全产业链的联动效应,正是此次政策最具价值的长期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