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晚间,“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国家速滑馆开幕,一场集结26个比赛项目、487场巅峰对决的机器人竞技盛会将于8月15日至17日的3天里火热开展。
这是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竞赛主体的机器人运动会。
机器人运动会开幕式现场 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整体参赛阵容强大,涵盖127个品牌,汇聚500余台人形机器人。
从4月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到8月的机器人运动会,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迅猛。近日,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具身智能的技术曲线正“陡峭”上升,落地场景的边界也在不断外扩。不过,在“走出实验室后”到“走进家庭前”的这段过程中,人形机器人还有多重挑战。
在接受等媒体的至少到目前为止,人形机器人的大范围商业化落地依旧面临着多重关卡。数据鸿沟就是其中一道难关。
熊友军直言,人形机器人在通用性方面确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其中一个难题是,动作类数据的获取不仅昂贵,且数据产能不足,真实环境下的数据采集成本更高。穹彻智能联合创始人、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卢策吾强调,要找到特别好的数据收集方式,才能真正提升泛化能力。
另一个难题在于模型跨本体泛化,不同形态机器人在自由度、传感器类型、模型输出维度上的差异,直接限制了模型迁移效果。
陈建宇介绍,针对这一问题,星动纪元的解决方式是采用“数据金字塔”和分阶段训练。“在预训练的阶段,我们尽量使用跟具体本体无关、不是从这个真机上面采取的数据。”陈建宇说,然后在真机训练阶段进行适配,如果形态相对接近,迁移成果会比较好,但他也承认,跨形态迁移的难度依旧很大,“直接从人形迁移到四足上,或者从机器狗上迁移到人形上,这可能就不行”。
硬件的不统一与标准化缺失同样限制了产业规模化。不同厂商在本体设计、零部件选择上的差异,造成了高昂的适配成本和系统复杂度。“今天我们一台机器人上面可能会存在3台不同的主控,带来了整个系统的复杂、低效。”达摩院乐云具身智能平台负责人陈明修直言,缺乏统一标准阻碍了机器人成本下降和生产规模扩张。
具身大脑的打造同样成为关注焦点,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将问题拆解为“感知局限、决策断层、泛化瓶颈”,他提出,如果一个具身智能没有思考和进化能力,它的定义就值得商榷。
江磊还强调,关键是要打造感知、认知、决策、执行的闭环,“现在基本上打造的都是感知直接到执行,但是再往下的认知和决策其实做得不多”。
他还归纳说,大脑模型不够大,小脑模型不够小,实时输出能力不足,意味着当前的系统很难支撑复杂场景下的高效执行。
此外,莫磊在中表示:“如果说GPT-5这样的大语言模型已达博士水平,具身智能的大模型最多算是高中生。”这种差距直接导致机器人难以实现“开箱即用”。
技术瓶颈、数据鸿沟、硬件非标,这些问题在短期内都难以完全消除。行业正在探索不同的解法。但无论路径如何分化,普遍共识是,具身智能要跨过“临界点”,必须在感知、认知、决策、执行的全链路取得突破,并依托低成本、高质量的数据体系与统一的硬件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