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大半年的陕股,迎来新动向。
8月14日,西安奕斯伟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首发申请成功过会,将成为陕西第83家A股上市公司、第15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同时,其也是“科创板八条”公布后,首家获得受理并成功过会的未盈利企业。
西安奕材背后,站着京东方前掌门人王东升和一支庞大的投资队伍。
2019年,开启“芯”事业的王东升受邀掌舵北京奕斯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并于次年将核心的12英寸半导体硅片生产基地,押在了西安。两座工厂,总投资逾200亿元。
按西安奕材估算,全部达产后,其全球产能占有率达到10%以上。这也引发资本的密集簇拥,成立至今,西安奕材已累计融资超百亿元,60余家VC/PE机构进场,最后一轮融资估值240亿元。
此番登陆科创板,西安奕材拟募集资金约49亿元,全部投入西安第二工厂的建设。
公司收到首轮审核问询函;此后至2025年8月,西安奕材完成了两轮审核问询的回复。
2025年8月14日,西安奕材科创板首发过会,将成为陕西第83家A股上市公司、第15家科创板上市公司,更是王东升继京东方之后收获的第二家IPO企业。
“投资就是投人”的箴言,在西安奕材身上再次得到印证。
凭借王东升这位业界“金字招牌”,叠加公司在半导体硅片领域的技术壁垒,西安奕材获得了各路资本的高度认可。
据其招股书披露,西安奕材的股东结构堪称豪华。62名股东中,机构投资者占据61席,仅1名为自然人,机构股东中41名股东为私募基金,还有20多家具备国资背景。
阵容之盛,可见一斑。
据不完全统计,西安奕材自成立以来至少完成5轮融资,累计吸金超百亿元。
其中,2021年7月底的B轮融资,融资金额超30亿元人民币,由中信证券投资与金石投资联合领投,兴业基金、众为资本等多家知名机构紧随其后。
2022年12月,西安奕材完成近40亿元的C轮融资,该轮融资由中建材新材料基金领投,渝富控股、金融街资本、长安汇通等机构跟投,创下了中国半导体硅片行业最大单笔私募融资纪录。
2023年5月: C2轮融资落地,包括二期基金在内的8名投资者以23亿元认购新增股份。2024年6月,公司再添5家新股东,推动其最新估值攀升至240亿元人民币。
陕西本土机构亦在深度参与。
招股书显示,陕西集成电路基金以9.06%的持股比例位列公司第三大股东,亦是持股量最大的机构投资者。长安汇通则参与了西安奕材两轮融资及上市前的老股受让。此外,陕西民营基金、光子强链等本土机构纷纷“下注”。
“对西安奕材持续加码,是基于对其发展的看好。通过参与CI轮、CII轮融资及上市前的老股受让,助力西安奕材从一期工厂达产、二期投产,逐步确立国内12英寸硅片第一的地位。”长安汇通方面向西安奕材成功过会,不仅令背后蛰伏已久的投资机构迎来“收获时刻”,对科创板自身亦具有“破冰”意义:其是“科创板八条”公布后,首家获得受理并成功过会的未盈利企业。
“未盈利公司上市又恢复了,体现了科创板的包容性以及对优质龙头型科创企业的支持。”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向“全球第六以及全球市占率这些‘硬指标’是其能够成功过会的关键。审核过程中,公司的科创属性、公司实力、行业地位这些是重要的考量因素,而不是说未盈利公司都能轻易获得上市资格。”王骥跃进一步强调。
回到公司业务层面,西安奕材聚焦12英寸硅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硅片被视作芯片制造的“地基”,其性能和供应能力直接影响半导体产业链的竞争力。SEMI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前五大厂商供货占比约80%,尤其是前两大厂商,约占全球12英寸硅片产能和出货量的50%,国内自给缺口显著。
其招股书披露,基于2024年月均出货量和截至2024年末产能规模统计,西安奕材均是中国大陆第一、全球第六的12英寸硅片厂商,前述月均出货量和产能规模全球同期占比约为6%和7%。
截至目前,西安奕材在西安拥有两座工厂。
其中,第一工厂总投资额高达110亿元,已于2023年达产,月产能已提升至60万片;第二工厂总投资125.4亿元,已于2024年正式投产,计划2026年达产。截至2024年末,公司合并口径产能已达到71万片/月。
其本次募资金额49亿元,将全部投入第二工厂的建设。
西安奕材预测,第二工厂达产后,将与第一工厂通过技术提升形成120万片/月的产能,全球产能占有率达到10%以上。
业绩层面,西安奕材尚未实现盈利。
2022年至2024年,西安奕材分别实现营收10.55亿元、14.74亿元和21.21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12亿元、-5.78亿元、-7.38亿元,净利润连续三年为负,累计亏损达到17.28亿元。
2025年1—9月,西安奕材预计营收19.3亿元至20.29亿元,预期亏损5.49亿元至5.71亿元,近四年累计亏损超20亿元。
尽管仍处亏损阶段,但其营收规模在持续扩张。数据显示,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较2022年增长一倍,三年复合增长率高达约41.83%。增长势头在2025年得以延续,仅前九个月营收已逼近上年全年水平。
关于亏损,西安奕材也在招股书中坦言,公司面临行业共性挑战:投资强度巨大、技术门槛高企、客户认证及正片放量周期漫长。两座工厂总投资超200亿元,叠加持续研发投入及产能爬坡期的产销量不足,均制约短期盈利。
王骥跃认为,“西安奕材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客观存在,毕竟市场占有率还不到10%,距离全球龙头有较大距离,公司技术也并不是最先进的,之前高投入的研发成本,需要靠规模来变现回报。”
西安奕材的盈利问题成为监管关注重点,在两轮上市问询中均被提及。
其在招股书中称,公司管理层根据已有的产能建设及投放、技术研发、客户验证和销售计划,预计公司可于2027年实现合并报表盈利。
西安奕材表示,第二工厂2023年开始建设,预计将于2026年实现达产,并实现毛利转正,基本符合行业内4~6年经营毛利亏损期规律。第一工厂于2018年开始建设,于2024年第四季度开始实现毛利转正,2025 年下半年方可实现净利转正。第二工厂的建设周期及毛利、净利转正周期均较第一工厂显著缩短。
财经人士屈放告诉此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