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智造执行副总裁刘健:T7+测序仪10分钟可完成1例人全基因组测序,国产设备告别“不如进口”
更新时间:2025-09-12 18:27:54 浏览次数:

  “过去国产设备常被质疑‘不如进口’,如今已明显改观,中国制造也不再是便宜的代名词,在测序领域也已具备领先技术实力。”华大智造执行副总裁刘健在接受媒体时表示。

  每年9月9日,华大集团都会在总部召开一场合作伙伴交流会。今年正好赶上了台风天,但仍吸引了不少合作伙伴、用户、投资人和媒体到场。大家都关心,今年初因美纳公司被禁止向中国出口基因测序仪以后,以华大智造为代表的本土测序企业又是如何抓住发展“窗口期”的。

  刘健表示,这对国产测序仪产业的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从华大智造半年报中披露的装机数大幅增长便能看出。华大智造作为行业龙头,不会因外部因素改变自身发展规划和步伐。

  华大智造对外发布T7+高通量测序仪,这是近期行业关注热点。刘健介绍,这款产品实现了“化繁为简,量速两全”的突破,其核心升级在于对行业痛点的精准回应。“过去使用T7测序仪,需要额外搭配较多设备,操作流程复杂。而T7+将这些功能全部集成,大幅降低了实验室的操作门槛。”

  “新产品可在24小时内交付超14TB的测序数据,平均每10分钟完成1例人全基因组测序,每年完成高达35000例的人全基因组测序。”他举例称,此前有客户因样本预处理需额外花费2至3小时,导致测序排班每周都要设置“重置日”调整进度。“T7+的24小时全流程效率,能让客户实现‘当天9点上样、次日9点下样’的规律排班,彻底解决时间积累误差问题。”

  实际上,基因测序设备市场格局正在发生关键剧变,今年初商务部正式将美国因美纳公司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全面禁止其向中国出口基因测序仪。这一政策进一步推动国产测序仪行业发展,企业布局积极,国内基因测序设备的新品发布节奏明显加快。

  今年以来,诺禾致源、真迈生物、普译生物和贝瑞基因均对外发布新款基因测序设备。国信证券分析认为,下游应用场景的拓展以及需求量的提升,又反哺整个基因测序行业向全通量、低成本等方向覆盖,带动全产业链提质升级。全球基因测序仪及试剂耗材市场,预计将以16.8%的复合增速扩张至2032年的202亿美元。

  
测序行业迎巨变,国产替代进程加快
 

  据悉,全球基因测序仪市场中,按收入口径计算,因美纳、赛默飞世尔、华大智造市场占有率合计近87%,其中,因美纳是基因测序行业的绝对领导者,曾占据全球70%以上市场份额,但被禁止向中国出口基因测序仪后,其在华业务受限。

  对此,刘健分析认为,这对国产测序仪产业的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从华大智造半年报中披露的装机数大幅增长便能看出。

  财务数据显示,华大智造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1.14亿元,同比下降7.9%,归母净利润亏损收窄至1.04亿元,第二季度单季已实现4.4%的净利率。今年上半年,华大智造全读长测序业务设备销售总量超700台、同比增加60.35%,累计测序仪全球装机量突破5300台。

  就未来何时能够扭亏为盈等业绩预期问题,华大智造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从机构统计数据来看,市场扩容和需求多样化为新兴测序公司带来机会。据熠星投研不完全统计,目前不同技术路径的上游测序仪研发和制造商超过70家,其中绝大多数处于研发早期。真迈生物、赛陆医疗、Pacific Biosciences、齐碳科技还推出面向遗传病诊断或传染病检测的快速小型桌面测序仪。

  而从数据上看,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同时,国产替代深化趋势更为明显。据测序录统计,2025年上半年,仅有两个进口品牌有中标记录,市场占比较低,华大智造、贝瑞和康等国内头部企业在中高端市场替代加速。具体来看,医院方面偏好使用技术成熟的二代测序仪,主要用于临床诊断和精准医疗项目,平均单价165万元。而高校重点采购聚焦在前沿设备进行基础研究,平均单价约105万元。

推荐图文

鄂ICP备2024040700号-2
武汉砺行体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数据源自网络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