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白银蒙古族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人民政协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特色,充分发挥政协协商议事会参与和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优势。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多层面上提高政协协商民主水平,让人民群众更加广泛、更为经常地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协商议事包——拉进与牧民的距离
蒙古包,是悠久历史长河中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的日常居住场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格和不可替代的使用和观赏价值。居住在白银蒙古族乡的游牧民占总人口的60%以上,为充分发挥协商议事成效,白银乡秉持民族区域特色发展,充分挖掘民俗文化特色,尊重群众在基层协商中的主体地位,精心打造了“阿尔达”协商议事蒙古包1座,本着“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的理念,解决群众的烦心事、闹心事、揪心事。政协委员和群众代表在议事包里喝着奶茶,把议题在亲切交流间协商解决。“我从小就生长在蒙古包里,它是传统蒙古文化的重要部分,如今能将政协协商议事与蒙古包相结合,让我感到很欣慰、也很自豪。”谈及“阿尔达”协商议事包,蒙古族委员蔡志勇言语质朴,眼中有光。
蒙汉双语协商——搭起沟通交流的桥梁
“一口奶茶解解渴,两口奶茶消消气,三口奶茶说说事”,这是白银蒙古族乡蒙汉双语联络员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近年来,白银蒙古族乡立足自身实际,聚焦乡村振兴“治理有效”要求,结合该乡蒙古族人口占比大的实际,培养精通蒙汉双语、文化程度高、自身素质强的机关干部担任社情民意联络员和政策法律宣传员,力求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多层次上提高协商水平。
双语联络员深入群众家中,充分发挥其了解民族习俗、语言沟通顺畅的优势,很自然的拉近与群众的关系,用蒙语准确传达工作人员的意愿,用汉语精确表述蒙古族群众的生产生活诉求,为充分征集社情民意搭建了良好的沟通桥梁,进一步提高了协商议事效率。同时,联络员化身政策宣传员,用蒙语向蒙古族群众宣传讲解政策法律,借助语言的互通,通过亲切的交流,更容易融合思想,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议事会成立以来,蒙汉双语联络员参与协商议事6件,开展政策法规宣传10余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农牧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协商在一线——议事会开到田间地头
白银乡大瓷窑片共有农户24户,耕地500余亩。近年来,制种玉米市场收入稳定,种植风险小,大部分农户积极调整种植结构,由种植大田玉米转为种植制种玉米,农民收入逐步增加。但因种植规模小、种子企业选择分散、劳动力减少等制约因素,阻碍制种玉米规模化种植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为促进玉米制种产业的规模化运营管理、提升农牧民群众种植制种玉米的积极性,了解到群众诉求后,乡协商议事会成员带着双语联络员主动深入田间地头,认真听取种植户意见建议,召开了由政协委员、群众代表、相关部门代表等参加的协商议事会议。会上,大家围绕大瓷窑片规范化种植制种玉米事项展开热烈讨论,积极建言献策,最终通过达成协商共识,由东牛毛村党支部成立“蒙之穗”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有效整合资源,为广大农户提供免费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合作社建立后,进一步增强了村支部与支委、支委与党员、党员与农户的联系,减少农民进入市场的风险,进一步实现玉米制种产业规模化管理,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协商议事的作用进一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