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秦科技9名核心技术人员,有8人是西工大毕业或任教。
再来看“胶原蛋白第一股”巨子生物,其背后站着西北大学教授范代娣,2000年,范代娣带领其研发团队,完成重组胶原蛋白的研发,同年,范代娣和丈夫严建亚依托发明专利技术,创立了巨子生物。今年5月,巨子生物港交所挂牌上市。
在赴港上市前,巨子生物进行了首轮融资,当时吸引入场的包括高瓴、中金资本、CPE源峰等,全是一线的明星资本。
值得一提的是,严建亚也是2019年上市的创业板企业三角防务的创始人,同样毕业于西北大学。
观察发现,依托科教禀赋和专家实力,从学校实验室研发科技成果,到创办市场化公司,再到企业规模化发展,乃至成功上市,是目前高校系公司较为明晰的一条成长路径。
这也符合企业创新与产学研互补关系。陕西100多所高校、1300多家科研机构、2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是科研成果产业转化的基础。
而成长期间,因含“科”量高,高校系企业往往也受到不少天使投资以及VC\\PE机构的青睐,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进程。
不过,万联证券投资顾问屈放指出,目前国内高校科技转化率普遍偏低,原因之一是股权资本介入不充分,“很多情况是在高校科研院所和股权投资资本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无法做到资本真正的介入。”
“陕西股权投资基金的规模仅占全国规模的1%,且市场化程度不高,投资初创期的意愿不强。”屈放补充道。
回到西安一九零八,起步算是开了个好头,粉巷财经其在成立4个月左右,获得了西交一八九六科创基金首轮投资,后者是以交大校友企业家出资为基石设立的基金。
实际上,陕西并非氢能赛道的“抢跑”选手,氢能产业亦处于初级阶段。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西安一九零八能够获得上市公司投资,其释放的信号更为值得关注。
屈放分析表示,陕西氢能产业当下的短板主要在于,尚未有健全完善的产业链,特别是在储运、加注、燃料电池等环节急需补链强链。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也仍显不足,与东部地区相比仍有差距。
“再者,陕西氢能市场主要是依靠政府推进和企业自主发展两方面,而真正应用到市场仍需时日。”
不过,尽管起步不久,基于能源大省和科教大省的资源禀赋,陕西氢能产业链上、中、下游还是有颇多看点。
上游制氢,既有顶级院校创新技术,也有上游原料企业加持。西交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内最早开展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的研究单位之一,现已取得了国际领先的系列研究成果,构建了国际首套直接太阳能光催化制氢规模化示范系统。此外,西工大等院校也在光催化制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及系统方面有科创成果积累。
坐拥上百亿吨煤炭储量的陕煤,随着煤制氢技术快速发展,成为上游原料企业的典型代表之一。
中游储、运环节,如前所述,西交大成永红和张锦英及其团队的科研成果,将公认的储氢难题得到了显见突破,使得氢能向规模化利用迈进了一大步。
与此同时,陕西多个上市公司布局了氢能及储氢装备研发生产业务。最受关注的当属隆基绿能,2021年3月,西安隆基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由李振国亲自负责。截至2021年底,其已经具备500MW电解水制氢设备的生产交付能力。
下游应用方面,新能源汽车、航空等成为关键领域。以陕汽集团为代表的整车企业,已研发出燃料电池客车、重卡及市政专用车等车型。
从近年诸多的顶层动作,或许更能管窥陕西正蓄力从“能源大省”向“氢能大省”转型。
2021年,陕西在氢能领域有两个标志性动作,即7月,氢能产业链被划为23条重点产业链之一;8月,官宣启动“西部氢都实验基地”建设。
今年8月,又连发等三大政策文件,其中提出到2025年,形成若干个万吨级车用氢气工厂,建成投运加氢站100座左右,力争推广各型燃料电池汽车1万辆左右,一批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建成投运,全产业链规模达1000亿元以上。
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明确目标规划,陕西氢能发展其实颇具想象空间。可以预见,会有更多机构和资本关注本土新能源公司,或助力上市,或扩展规模,而企业动能也将反哺区域和城市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