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县:青山披绿林生金
更新时间:2022-12-02 07:49:35 浏览次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县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不断创新林业产业新业态,积极发展特色林业产业,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实现了生态、经济双丰收。

  

  盘克镇前渠村村民李生茂说:“合作社收入比较乐观,我采取了这种先进经验,在我5亩地里育苗,三年苗、两年苗、一年苗都有,每年都有卖的苗子循环,5亩地每年育苗 20万颗左右,苗木收入十四五万。每亩地下来收入在五万二三千元左右。一年总收入下来就是十七八到二十万元左右。苗子发往本地有环县、镇原、庆城,最远发到山西,内蒙。”

  李生茂口中所说的合作社是宁县盘克绿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主要经营各类苗木、花卉培育及销售和信息服务等。2013年,庆阳市启动实施“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规划每年利用宜林荒山造林100万亩以上。受益于“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宁县盘克绿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宁源流转盘克镇前渠村100多亩土地种植油松发展苗林产业,随着市场对苗木的质量和要求的不断提高,2016年,合作社又流转400多亩土地,全部采用喷淋式灌溉,从“粗放式管理”转变为“精细化管理”,生产高标准、高质量苗木。引进紫叶矮樱、红叶碧桃等20多种彩叶树进行定植,扩大经营范围。如今,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不仅增加了群众收入,也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效,打牢了农业发展之路,

  马宁源说:“我们合作社成立时发展苗林五十几亩,今天发展到了320亩,这320亩土地全部用于种植各种苗木,以油松为主,桃树苗,杏树苗等20多种苗木。合作社务工主要通过331+的模式,带动建档立卡户153户,逐步引导五十几户散户种植。经济效益由过去每亩产值2000元,到4800元左右。合作社平均每年给本村群众支出务工费105万元左右,每年产值实现400多万元。”

  十年来,宁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通过不断优化政策,加大资金投入,调整苗林产业结构,强化服务指导等一系列措施,使苗林产业相关企业和苗林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程度不断提升,引领作用明显增强,苗林培育已成为宁县群众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在大力发展苗林产业的同时,宁县还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引导鼓励群众发展特色林下经济,试验推广“林药”“林禽”“林蜂”“林菌”等立体开发模式。湘乐陇蜂园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安文祥,通过培训和学习从土窑养蜂发展到活框饲养,不仅增加了蜂蜜的质量和产量,又方便了对蜂群的管理。

  “蜂从50多箱一直发展到一百多箱,2018年政府给我投资了10万元,我又买了100箱蜂,一共200多箱蜂。去年又给我投资了200箱蜂,连我发展的一共500多箱蜂。产量一年下来根据天气,最低一箱产二三十斤蜜,下来4、5吨蜂蜜,按零售价下来,四五十块钱每斤,一年收入四五十万元,收入比较好。蜂一直在树底下养着,树底下养着的好处就是夏天可以遮阴,太阳晒不上,到冬天吹大风,树挡住了,起着保暖的作用,所以林下养蜂特别好。”安文祥说。

  湘乐镇人大主席王津文告诉

  瞄定目标鼓干劲,誓叫苍山起翠屏。十年来,宁县围绕庆阳市“再造一个子午岭”“一村万树”等重点造林绿化工程,积极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了生态受保护、林业增效益、群众得实惠。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脱贫致富路。

  宁县林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工程师梁朝年说:“至目前,宁县国土绿化面积从10年前的80万亩增加到158.3万亩,建成万亩以上规模造林点23处,千亩以上规模造林示范点56处,宁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0.31%,累计落实林权抵押贷款2.6亿元,流转林地8.6万亩,发展林下种植4.2万亩,林下养殖26万只,年实现林下经济产值7200万元。”

推荐图文

鄂ICP备2024040700号-2
武汉砺行体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数据源自网络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