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和养老产业的金融支持。
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额度5000亿元,年利率1.5%,期限1年,可展期2次,最长使用期限不超过3年。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接受中国人民银行表示,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额度5000亿元,年利率1.5%,期限1年,可展期2次,最长使用期限不超过3年。发放对象包括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和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5家属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城市商业银行。政策执行至2027年末。
26家金融机构根据经营主体申请,按照风险自担的原则,自主决策是否发放贷款及贷款发放条件。对于符合政策支持领域的贷款,26家金融机构可按照贷款本金的100%,按季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再贷款,并对报送贷款信息的真实性负责。中国人民银行根据金融机构报送的申请,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加强事后核查和监督管理。
央行指出,此举背景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4月2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扩大服务消费供给、提振服务消费需求,持续做好金融“五篇大”。
4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要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发展服务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尽快清理消费领域限制性措施,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
值得一提的是,5月7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就曾披露,要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潘功胜表示,为提升和改善服务消费供给,中国人民银行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工具,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和养老产业的金融支持,并与财政及其他行业政策协同配合,更好地满足群众消费升级的需求。这项工具也是中国人民银行支持提振消费的一项创新举措。
娄飞鹏接受有分析人士告诉莫干山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沈建光此前接受对于提振消费的政策,他认为还有增量空间。一方面,服务消费潜力有待进一步激发。据估算,2023年中美两国服务消费占GDP的比重相差较大。中国服务消费占GDP比重仅为17.9%,远低于美国的45.8%。从消费结构来看,这一差距同样明显,2024年中国服务消费占整体消费的46.1%,而美国服务消费的占比高达68.5%。相较于商品消费,服务消费不易透支未来消费能力,也有利于吸纳更多就业岗位。进一步加力扩围“以旧换新”政策,可以考虑推广至服务业,发挥服务消费潜力。
另一方面,养老保障仍有改善空间。当前中国城乡居民在养老、医疗、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内部差距较大,这些公共服务上的差异也阻碍了消费增长。若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以此带动缩小农村居民与城镇职工、公务人员在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公共服务上的差距,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将会进一步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