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生物可复美陷“造假门”,争议背后的技术标准博弈
更新时间:2025-05-25 13:56:56 浏览次数:

  5月24日,香港大学化学博士郝宇通过这一指控迅速引发市场震荡,引发投资者与消费者对这家“胶原蛋白第一股”的信任危机,也将巨子生物品牌信誉、技术真实性及监管合规性推至风口浪尖。

  
 

  首先,郝宇称巨子生物成分含量虚标。检测结果显示,产品中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仅为0.0177%,但在成分表中却标注为非微量成分。而聚谷氨酸钠和精氨酸的含量虽符合非微量标准,却被排在重组胶原蛋白之后,涉嫌违反的含量降序排列规则。

  更关键的是,巨子生物宣称的“Mini小分子型重组胶原蛋白”分子量仅为217道尔顿。从生物化学角度看,这一分子量最多由两个氨基酸组成,无法形成稳定的胶原蛋白三股螺旋结构,与宣传的“功能性蛋白”存在本质差异。

  其次是核心成分缺失。巨子生物联合创始人范代娣曾在其著作中明确指出,甘氨酸是胶原蛋白的关键结构成分,占比高达三分之一。

  然而郝宇的检测报告显示,可复美“胶原棒”中并未检出甘氨酸。这一发现直接挑战了巨子生物重组胶原蛋白技术的真实性——若连基础结构成分都不存在,所谓“重组胶原”可能仅是营销概念。

  为确保结果可靠性,郝宇表示,团队采用高精度HPLC法,并添加18个氨基酸内标进行校准,该方法灵敏度极高,理论上可检测出十万分之一的蛋白含量。

  上述称,团队还进行了盲测和复测,结果一致显示胶原蛋白含量严重不足。这与巨子生物此前使用的内部检测方法形成鲜明对比。

  25日上午,郝宇向销量已突破100万件。

  2011年,巨子生物以类人胶原蛋白的科研成果为基础,推出了“可复美”品牌,号称国内首款获批二类械的重组胶原蛋白产品。

  在朋友圈微商的大力种草,以及与头部网红的深度绑定下,“可复美”迅速积累了声量与销量。2023年、2024年,可复美分别实现销售收入27.88亿元、45.42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分别达到79%、82.0%,成为公司业绩的重要支柱。

  尤其是此番临近618大促,作为全年销售的关键节点之一,若争议持续发酵,或将引发消费者退货潮及渠道商观望情绪,直接冲击公司业绩。

  目前社交平台上,一些“成分党”发起抵制行动,“高价低质”“医美人天塌了”成为热评关键词;但也有部分忠实用户力挺产品,称其为“敏肌救星”“做完脸必用的品牌”,还有不少消费者处于观望状态。

  对于巨子生物来讲,重组胶原蛋白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一旦成分争议持续扩大,不仅会影响现有产品的销售,还可能波及公司在研项目,甚至降低已申请专利的价值。

  因此,巨子生物亟须尽快公布第三方检测结果,通过加强学术合作、参与行业标准制定等方式,重新建立消费者与市场对其技术的信任。

  
 

  此外,因此前曾陷入“类传销”争议,巨子生物终止了与多家经销商的合作,转向线上平台直销。这种转型使得企业对线上直销渠道依赖度极高,也导致销售及经销开支大幅增长。

  2024年全年,巨子生物销售及经销开支高达20.08亿元,占全部营收的比例为36.25%。而同期研发费用仅1.06亿元,占收入比例为1.9%,营销与研发投入的失衡问题凸显。

  站在行业视角,巨子生物作为重组胶原蛋白领域的龙头企业,自2022年11 月登陆港交所后,借着“重组胶原蛋白”赛道的热闹,迎来了高速增长期。

  但近期,整个重组胶原蛋白行业本就争议不断,如今龙头企业深陷“胶原蛋白含量”舆论旋涡,暴露出重组胶原蛋白检测的行业性问题。

  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检测方法标准,不同机构采用ELISA法、LC-MS法、HPLC法等得出的结果差异显著。这种标准缺失不仅加剧了品牌与消费者的矛盾,也影响医美行业的信任度及相关公司的透明性。

  可复美的质疑造假,本质是一场技术标准与商业利益的博弈。当化学博士用精密检测仪器撕开“行业黑箱”,上市公司以合规构建防御壁垒,这场争议的终极裁决者仍是消费者的信任与监管的天平。

  于巨子生物而言,短期需以透明的权威检测数据平息舆论,长期来看,则需实现从“营销驱动”到“科技驱动”的转型,在重组胶原蛋白的分子量、功效性、检测标准等核心领域建立行业话语权。

  毕竟,在千亿医美护肤赛道,没有绝对的胜利者,只有持续的创新和生存者。而这场风波的最终走向,或将成为中国功效护肤品行业规范化发展的关键转折点。

推荐图文

鄂ICP备2024040700号-2
武汉砺行体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数据源自网络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