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方正富邦基金发布公告称,自7月24日起自购旗下权益类公募基金,金额不少于2500万元,这也是该基金公司年内第二次自购。7月24日,也正是沪指站上3600点之际。
2025年以来,已有126家公募基金公司启动自购,权益类资产更是被多家机构青睐,部分基金公司年内的自购次数不止一次。有分析指出,基金公司纷纷出手自购旗下主动权益类基金,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机构投资者对后市走向的积极预判。
方正富邦基金发布公告称,自7月24日开始,公司陆续运用固有资金自购旗下权益类公募基金,自购金额合计将不少于2500万元,并承诺对其自购产品持有期限不低于一年。
值得注意的是,7月24日,恰好也是近期沪指站上3600点的时间,这也是方正富邦基金今年第二次出手自购。今年4月,方正富邦基金就曾官宣,出资500万元自有资金认购方正富邦中证全指自由现金流ETF,并承诺至少持有1年。
基金公司自购行为将基金公司自身利益与基金业绩、持有人利益深度捆绑,形成“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共同体,彰显了其对自身投研能力的信心以及与投资者共进退的决心,承诺1年持有期也表明了基金公司对市场长期看好,愿意与持有人共同承担风险、分享长期收益,增强投资者信任。
方正富邦权益研究部行政负责人、基金经理乔培涛表示,展望下半年乃至明年,依然维持乐观基调。他表示,尽管国内不会有大水漫灌式的刺激,但宏观政策仍会延续宽松基调,7月以来,发改委、工信部等多部门密集出台政策治理低价无序竞争,推动产能出清和供需优化,后续相关行业可能会出现盈利压力缓解的状况。
当前10年期国债利率处于历史低位,叠加房地产弱势,居民储蓄转向股市的动能增强。去年9月熊转牛以来,赚钱效应逐步显现,居民资金加速入市条件成熟。2025年下半年A股的核心驱动力来自“政策宽松+资产荒+产业升级”三重共振,持续看好新质生产力、出海、性价比消费这三大主线家公募机构对旗下基金产品自购,权益类资产更是被多家机构青睐。
从区间净申购的金额来看,股票型基金中,天弘基金净申购的金额最多,达到2.88亿元;混合型基金中,工银瑞信基金净申购金额最多,达到5.4亿元;债券型基金中,广发基金净申购金额最多,达到6.1亿元。
今年二季度以来,安信基金、富国基金、招商资管、新华基金、建信基金、兴证全球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也公告自购旗下权益基金。
事实上,不仅仅是基金公司发起自购,许多知名基金经理的产品也有基金经理的自购份额。张坤管理的易方达蓝筹精选、易方达优质精选,谢治宇管理的兴全合润、兴全合宜灵活配置,赵枫管理的睿远均衡价值三年持有等产品均有对应基金经理的自购份额。
在刚刚披露完的公募二季报中,许多季报记录了基金管理人的申购记录,即基金管理人运用固有资金投资相关基金的交易明细,用“真金白银”彰显市场信心。
华润元大富时中国A50指数基金2025年二季报显示,基金管理人季内运用固有资金申购该基金三次,合计交易金额132.37万元;德邦新回报基金二季报显示,基金管理人在季内有三次交易记录,通过基金转换、申购等方式投资该基金,合计交易金额2099.47万元。
自购背后的信心或有分析指出,多家基金公司纷纷出手自购旗下主动权益类基金,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机构投资者对后市走向的积极预判。尤其在市场情绪波动或资金面偏紧的阶段,公募自购往往能够起到托底作用,向投资者传递出“看好市场前景”的积极信号。
摩根士丹利基金观点认为,近期A股市场持续强势,其带来的赚钱效应不停吸引场外资金,包括国内个人投资者和海外投资者陆续入场,乐观情绪持续积聚。关注科技成长、中国制造、新消费等投资机会,部分公司不但牢牢占据国内市场主导地位,海外市场拓展也非常顺利,成为上市公司业绩的新增长点。
民生加银基金观点认为,从结构上看,顺周期、有色、券商等板块表现相对较好。展望8月,从基本面的角度来看,财政政策的发力和消费的韧性,使得二季度总需求增速进一步边际改善,这使得即将到来的中报业绩期,科技、消费、中游制造领域均存在业绩边际改善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