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机构开设了实操类和考证类两类课程,前者注重实务操作,主要面向一线元/人,招生较为灵活。考证类课程则以“数据评价师”证书为目标,需至少50人开班,学费6800元,受众包括资产评估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企业财务与管理人员,但目前因招生困难,开班计划推迟。
上述机构提供的招生宣传册中介绍,“数据评价师证书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颁发的岗位能力认证证书,是目前国内最权威的数据人才认证证书之一。”
另一家由知名高校开设的短期数据资产培训班则主打政企高管群体。与此同时,上述工作人员表示,今年该课程进一步扩充师资与课时,课程时长从去年的两天增加到四天,费用也从6000元上涨至9800元/人。
从当前情况来看,尽管政策层面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步伐日趋加快,数据资产入表作为落实数据资产化、资本化的重要一环,仍需在价值评估、权属合规与会计制度等方面持续突破,培训市场的火热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企业与机构对这一议题的高度关注与应对焦虑。
在“数据资产入表”逐步提速的当下,实践层面的种种挑战也逐渐浮出水面。尽管各类探索不断涌现,但企业在将数据资产纳入财务报表过程中,依然面临着预期经济利益论证难、合规与确权前提缺失、成本归集与会计处理复杂等现实难题。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管理咨询主管合伙人王建平在接受以金融机构为例,若通过数据建模降低了不良贷款率或提升了客户转化率,其价值就需要从“业务操作”中剥离出来、归因于“数据资源”,这一过程涉及复杂假设与主观判断。而会计准则要求“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但如何通过定量满足这一条件,实务中存在分歧。
除价值量化难之外,数据权属的不明确也成为入表的关键障碍。王建平指出,现行政策缺乏细则,导致企业难以证明合法拥有或控制数据资源。同时,数据授权期限不明确、个人数据隐私风险等问题进一步增加了合规成本。
此外,数据资产的开发涉及跨部门协作,成本边界模糊、颗粒度粗,难以可靠计量。王建平举例称,一项数据产品的研发可能涵盖人力、设备、治理等多项投入,成本分摊困难。而在会计处理上,收入与成本匹配难,摊销年限不确定,税会差异应对复杂等问题普遍存在。如数据产品的时效性强,企业难以预测其使用寿命,导致摊销方法选择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