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中国最先起步和最成功的经济特区深圳迎来45岁生日。45年沧海桑田,当年那个为改革开放“打开一扇窗”的边陲农业县,已经成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城市之一。
在这片创新的热土上,华大基因秉承“基因科技造福人类”的初心与使命,不断地迭代、升级、创新、赋能,用技术创新驱动人类生命科学产业发展,用科技实力持续赋能民生健康,与深圳特区“双向奔赴”,共同成长。
华大基因表示,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这里创新的土壤是华大立足深圳、扎根深圳最核心的原因。深圳的开放、创新和包容,让华大得以自由地发展和成长。在深圳精神“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的四大维度中,“追求卓越”对华大基因的价值观和决策影响最为深刻。
经过45年的发展,深圳已经实现了从加工制造基地向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转变,并建立了强大的互联网和信息产业基础。
某种程度上来讲,华大属于“新深圳人”。华大成立于1999年,2007年4月,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成立,开启了华大的“深圳时间”。
华大基因表示,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这里创新的土壤是华大立足深圳、扎根深圳最核心的原因。华大发展到现在,与自身的努力和政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在早期,市政府工作人员会来公司现场办公,帮企业解决一些问题,并且在公司发展早期,还会有一些税费的减免。此外,市政府的一些领导也敢于创新、敢于去做先锋。举例来说,此前华大基因开展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这样一项先进技术时,该技术在全世界都没有在临床上得到应用,而深圳却下发红头文件让公司去试点,这是很难得的。
作为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前沿城市,深圳多年来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深度持续加深。这份独特的“圳能量”,对身处其中的华大基因而言,不仅是“走出去”的重要跳板,更通过持续的制度创新与产业生态培育,助力公司实现了从“技术输出者”到共建“一带一路”健康合作标准制定者的跨越升级。
近年来,为进一步推动基因技术在海外国家的落地应用,华大基因充分发挥自身在精准医学检测及公共卫生疾控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积极推动中国技术、中国经验、中国标准走向世界,致力于通过技术赋能与经验共享,提升当地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助力构建更加完善的大健康产业生态,为全球健康合作贡献“中国力量”。
魅力、活力、动力和创新力,生动概括出深圳最重要的特质。45年来,深圳始终在下大力气增强人才平台的承载力。截至2019年底,深圳已拥有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2260家,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全球顶尖人才团队。
华大基因也表示,深圳的多元文化氛围和人才政策为其储备了全球化团队,有效支撑了全球化战略目标的达成,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据了解,华大基因通过20多年的人才积聚、科研积累和产业积淀,已建成覆盖全球百余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营销服务网络,成为屈指可数的覆盖本行业全产业链、全应用领域的科技公司,立足技术先进、配置齐全和规模领先的多组学产出平台,已成为全球一流的科学技术服务提供商和精准医疗服务运营商。
过去的20余年里,华大因三件事声名鹊起:其一,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篇;其二,破译SARS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成功研发SARS诊断试剂盒;其三,以基因科技助力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如今,华大已成为全球规模领先的基因组学研发机构。
这只是华大基因全力以赴践行初心的缩影。作为一家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基因科技公司,华大基因深刻意识到,只有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研发体系,建立健全研发投入长效机制,才能以创新铸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多年来,华大基因坚持在分子检测上游实验技术和信息技术、生育健康、肿瘤防控、传染疾病防控等应用领域持续高比例投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专利成果。
未来,华大基因将持续引领新技术、拓展新领域、探索新模式、创造新业绩,全力以赴践行初心和使命。
首先,加快核心业务的全球化布局,形成国内、国际市场共同突破的新发展格局;其次,基于国产自主测序平台的技术优势和大样本量检测的规模效应,持续拓展基因健康筛查应用于民生项目,以多组学自主核心科技力量支撑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再次,全面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与多组学数据的融合创新,从生产型服务转型为智能型服务,为实现精准健康管理和精准医疗作出新的贡献。
华大基因还提到,公司将加快研发向临床应用快速转化,持续以成为全球覆盖全产业链的精准医疗和公共卫生领域的引领者为目标;加快向数据价值型企业转型升级,布局基于全人群、全周期、全方位的疾病防控和健康管理产品研发。
站在深圳特区成立45周年的新起点,这座始终以“敢闯敢试”姿态领跑的城市,正朝着更高水平的创新型城市持续迈进;而与深圳并肩成长的华大基因,也将继续以“基因科技造福人类”的初心为舵,以深圳赋予的创新底气和产业生态为帆,致力于成为全球基因组学领域的引领者。华大基因与深圳的“双向奔赴”,早已成为城市创新活力与企业科技担当同频共振的生动注脚。文/张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