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回应金条疑似杂质问题 业界:金条剪开过火检测时或不小心沾上“异物” 消费者购买金饰品莫贪小便宜
更新时间:2025-05-13 09:20:40 浏览次数:

  黄金饰品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四大流程:首先是精炼,即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去除金矿的杂质,得到纯度较高的金;其次是铸造,即将纯净的黄金液体倒入特定的模具,冷却后形成各种形状的金制品;第三是拉丝,将金制品制成细丝,用于制作黄金首饰的链条等部分;第四是镶嵌,即将黄金与宝石、珍珠等结合,制成精美的珠宝饰品。

  如今,随着古法金、硬足金与3D硬金等金饰品兴起,黄金饰品的制作工艺日益多样化。不过,金条的制作工艺,主要以精炼与铸造两道工序为主。

  上述金饰加工企业负责人告诉他告诉他表示,要甄别金饰品或金条是否掺假,并非难事。目前市场已有多项甄别金饰品是否掺假的办法。比如肉眼观察,比如高纯度的金饰品色调偏深,呈现明亮的金黄色,具有良好的金属光泽;但掺假的金饰品色调显得暗淡无光,或过度呈现不自然的鲜艳;若消费者觉得肉眼观察难度较大,可以找到专业的金银制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使用硝酸测试黄金,即在金饰品某些部位滴上一滴硝酸,若黄金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表明黄金货真价实,反之若金饰品表面出现变色现象,很可能是掺入其他金属物质。

  此外,消费者还可以将金饰品交给专业机构,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专业仪器,快速准确鉴定金饰品的黄金含量与纯度。

  “据我所知,目前银行销售的金条几乎很难掺假。因为金条销售前,需通过多道质检工序,包括交易所质检,第三方专业机构抽检与银行复检三道工序,任何一道工序发现金条品质出现问题,相关金条加工生产企业就可能面临重罚或吊销资质。”这位金饰加工企业负责人表示。

  在他看来,某些金条之所以出现“疑似杂质”,往往是因为金条在销售后,有人会将剪开金条进行过火,作为检验黄金纯度的一种方式。但在这个过程,若焊药燃烧不充分导致碳末被金条沾上,就可能出现金条内部“发黑”现象,容易被误以为金条掺入疑似杂质。与此同时,消费者将金条剪开时,若使用的剪刀存在铁锈,一旦被金条沾上,也会令金条内部看起来存在“异物”。但它们都不会影响金条品质,且通过专业清洗,相关碳末与铁锈去除后,金条就会恢复原有色调与品质。

  
每克金价定价低于“黄金原料成本” 消费者需警惕金饰品掺假风险
 

  上述金饰加工企业负责人向他表示,若消费者遇到这类状况,不妨将相关金饰品拿到专业鉴定机构检测金饰品成色与纯度。但规避金饰品掺假风险的最好办法,是不要“贪小便宜”。

  世界黄金协会中国区CEO王立新向在他看来,尽管金价高企影响部分消费者的金饰品购买意愿,但金饰加工企业可以推广硬足金产品,因为2克重的硬足金看起来像是6克重的金饰,既能解决民众的购金预算问题,又令金饰在设计和质感上看起来具有更好的展现力,而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制造。

  “金饰品市场良性稳健发展的前提,是金饰品制造企业要给消费者提供真正的好产品,而不是使用模棱两可、说不清楚、容易引发巨大争议的产品。目前,大部分正规经营的金饰品行业经营者都不认为金包银产品是合适的解决办法。”王立新强调说。

推荐图文

鄂ICP备2024040700号-2
武汉砺行体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数据源自网络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