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瑞73亿美元收购Metsera,A股减肥药概念股应声下跌,当创新药BD预期降温,板块估值逻辑变了吗?
更新时间:2025-09-29 00:55:38 浏览次数:

  披露后荣昌生物不涨反跌,当日H股盘中跌超25%,A股盘中触及跌停。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了恒瑞医药的头上,9月24日,恒瑞医药公告,公司与印度药企Glenmark Specialty签署瑞康曲妥珠单抗项目授权许可协议。根据协议,Glenmark Specialty将向恒瑞医药支付1800万美元首付款,并有资格获得最高10.93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根据销售情况支付的提成。但在BD公告披露次日,恒瑞医药股价高开低走,此后市场也表现平平。

  更大的风险在于,BD能否落地往往取决于买方,也即跨国药企的战略需求和时机,国内创新药企业本身的主动权有限。就比如这次辉瑞重金收购Metsera重返减肥药赛道,却波及到了国内的减肥药概念股:一旦预期落空,资本便会迅速转向,股价的波动也愈发剧烈。

  事实上,在此前辉瑞与三生制药的合作中,康方生物也曾受到过波及,成为BD预期落空的一大受害者。在辉瑞最终选择三生制药之前,曾有投资者对辉瑞与康方生物海外合作方Summit更深入的合作甚至收购抱有期待。资本市场上,三生制药与康方生物股价的此消彼长也印证了这一点。5月20日开盘,港股康方生物的股价就震荡走低,盘中一度跌超5%,最终收报82.4港元/股,下跌1.38%。

  好项目都被跨国药企买完了吗?

  随着过去几年一系列高价授权和并购交易的落地,投资者开始担心,这场BD热潮是否已经接近尾声。如果跨国药企的需求逐渐减少,那么以BD为核心驱动力的中国Biotech估值逻辑,是否会面临重构?

  “并不存在‘好项目都被跨国药企买完了’的情况,机会仍在不断涌现,中国Biotech的机会只会越来越多。”华领医药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陈力近期接受按照陈力的观察,跨国药企大概每隔5到10年就会调整一次研发战略。过去大家一窝蜂涌入PD-1、GLP-1赛道,现在随着仿制药的进入,热潮逐渐降温;如今ADC、双抗等新技术开始崛起,每一次产业热点更迭,都会带来新的BD机会。

  这种观点也得到刘毅铭的呼应。刘毅铭指出,跨国药企来中国的目的非常明确,它们心里有一张“采购清单”,比如想找某个靶点、某类抗体、某类适应证下的资产。这就意味着,中国Biotech企业如果能“看人下菜碟”,针对这些高需求方向做出买方真正想要的资产,就更容易达成交易。

  而从行业趋势来看,买家的口味也在变化。据医药魔方披露的数据,从交易项目类型来看,ADC和双抗药物已成为当前国产创新药的出海主力,同时License-out项目研发阶段趋于早期,这意味着跨国药企对中国企业的研发能力认可度不断提升,愿意为早期项目承担更大风险。

  对此,药明合联CEO李锦才在接受包括在内多家媒体时指出,最初几年,大部分出海项目集中于临床阶段。海外公司,尤其是跨国制药公司意识到,若不进入该赛道,将会在竞争中落后。因此,他们首要考虑的是临床项目,因其能够快速见到成效,可最快地对自身产品线形成补充。

  “近年来,我们逐渐越来越多处于更早期阶段的产品线也开始出海,这实际上是一个积极的现象。其原因在于,起初,一些大型公司为进入该赛道,从临床阶段的产品线入手。随后,他们发现ADC药物、其他药物偶联物是极为重要的增长驱动力。故而,他们不再满足于仅拥有一两个产品,而是期望构建一个产品组合。”李锦才称,若要构建产品组合,就不能仅关注临床阶段的项目,所以他们开始关注更早期的项目,如此一来,在时间维度上能够持续有新的产品涌现。而且,产品组合意味着还需关注更新颖的事物,而许多新颖的事物往往处于更早的研发阶段。

  GLP-1赛道中,产品组合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在近期的交易中,辉瑞之所以选择了Metsera,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后者在减肥药以及降糖领域的广泛布局,通过收购Metsera,辉瑞一口气获得了包括长效注射GLP-1、胰淀素类似物、口服GLP-1及联合疗法在内的管线,弥补了自身在减重管线上的缺憾。

推荐图文

  • 关于东海公司简介 东海证券1993年成立于常州,原名常州证券,...>>
鄂ICP备2024040700号-2
武汉砺行体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数据源自网络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