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信披观察丨“五大行”可持续信披升级 3家公布碳排放范围三数据
更新时间:2025-08-10 11:07:30 浏览次数:

  8月6日,农业银行A股流通市值升至2.11万亿元,超越工商银行,首次夺得A股流通市值冠军宝座。截至8月8日收盘,农业银行股价为6.71元,市值为2.35万亿元。

  早在3月底,农业银行发布了2024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报告共计127页,涵盖环境议题、社会议题及治理议题三大部分。近日,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刘锋教授接受

  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 设立战略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农业银行2024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共计127页,涵盖环境议题、社会议题及治理议题三大部分。

  报告显示,乡村振兴、普惠金融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是其关注的重点议题。

  
在报告的特色专题章节,农业银行强调从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及数字金融五大方面来系统化促进可持续发展,并展示了相应成果,如2024年度绿色信贷业务余额为4.97万亿元,增速达22.9%;央行口径普惠金融贷款余额为4.66万亿元,增速达30.1%;养老产业贷款余额为109.76亿元,增速达68%。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农业银行首次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2021年以前,农业银行发布“社会责任报告”;2021年度到2023年度,农业银行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同时,这份最新报告不只改变了名字,内容方面也进行了较大革新。

  农业银行2024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不仅从框架上对标国际标准,董事会还设立战略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系统性披露相关核心数据。

  “这一变化看似形式调整,实则折射出深刻的战略转型与ESG治理体系升级。”刘锋表示,首先是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命名,与国际主流框架如GRI、ISSB等实现“术语统一”,标志着披露标准与国际接轨的实质性进步;其次,相比主要聚焦社会维度的“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更强调企业长期的“生存与增长能力”;最后,报告名称变更背后是ESG治理体系的系统性重构。

  
 

  国有“五大行”3家披露范围三数据 核算标准等问题待解

  环境保护上,农业银行创新打造“农银碳盈·绿绘齐鲁”一体化服务模式,包括绿能贷、绿融通、零碳链、易碳汇四大模块,满足企业“降碳、固碳、碳交易、碳抵质押”各环节金融需求。

  社会维度上,作为唯一网点覆盖所有建制县的金融机构,农业银行在县域市场展现出“无可比拟的渠道优势”。截至2024年末,农业银行县域贷款9.85万亿元,占境内贷款余额超40%,增速12.3%;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相关领域贷款余额超万亿元;832个脱贫县贷款余额为2.27万亿元。

  此外,其他国有“五大行”2024年度ESG相关报告显示,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也公布了范围三数据,但是统计类别不同。具体来看,中国银行为运营中产生的废物,中国建设银行则为外购商品和服务—纸张、运营中产生的废弃物。

  
 

  刘锋认为,范围三数据披露对国有大行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包括满足风险穿透管理需求、做好监管合规前瞻准备及成为产业链影响力杠杆。

  不过,他也坦言:“上述银行的范围三数据探索呈现出‘方向一致但深度不一’的特点,体现了披露类别零散、核算标准不一、管理应用薄弱等问题。”

  专家建言:从四大维度构建ESG信披改进体系

  总体来看,国有“五大行”ESG相关报告体现了可持续信披的较高水平,也见证了相关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刘锋在中也指出相关报告在三个方面有待提升的地方:首先是定量数据缺乏与负面信息回避,多数报告仍以定性描述为主导,可验证的量化指标尚有不足;其次,第三方鉴证多采用有限保证措辞,如“未发现与要求不符”,而非积极保证,如“真实公允反映”;第三,可比性障碍,即“五大行”在披露内容、指标口径、报告边界上差异显著。

  为有效提升ESG信披质量,刘锋建议从四大维度构建ESG信披改进体系:一是强化监管标准,财政部、证监会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协同推进相关法律法规建设,通过制度约束破解选择性披露顽疾;二是升级鉴证机制,由有资质有信誉的独立第三方机构牵头,推动鉴证从“走过场”转向“深度验证”;三是再造治理架构,在董事会层面设立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并配置专职ESG部门;四是提升供应链协同管理水平,发挥国有大行产业链影响力,通过“生态共建”实现全价值链透明度提升。

推荐图文

鄂ICP备2024040700号-2
武汉砺行体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数据源自网络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