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7月至9月向来是电动自行车的销售旺季。而就在7月6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上曝光了一批产品质量领域“内卷式”竞争典型案例,其中绿源、极核电动自行车赫然在列。
经检测,绿源电动自行车被抽样车的整车质量、蓄电池防篡改、照明项目,以及极核电动自行车被抽样车的整车质量、蓄电池防篡改项目均不符合,检验结论为不合格。
7月10日,一位铅酸电池行业专家在接受7月7日至8日,“7~9月本该是旺季,现在人明显少了。”一位做了20年销售的雅迪电动车经销商感慨道,10多年前,尤其是周末,要从早忙到晚,根本没有时间休息。一位九号电动车经销商则表示,尽管厂家在努力迎合市场,但政策限制下,消费者真正需要的车型却往往不符合标准。
据悉,9月1日起将实施的电动自行车新国标正引发行业上下游的剧烈震荡。新国标不仅重新定义了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标准,更触及了“标准滞后于市场”的行业长期痛点。
回溯老国标时代,相关标准将电动自行车重量限制在55千克,留给电池的重量仅十余千克,这一规定直接导致铅酸电池因重量不达标被边缘化,锂电池凭借轻量化优势快速占领市场。
新国标虽然作出调整,将整车重量放宽至63千克,为铅酸电池腾出了空间,但市场需求早已发生巨变。
前述九号电动车经销商称,按照标准配备的电池,续航满打满算不会超过80公里,速度也仅在25公里/小时以内,不少消费者对此不满意。为了迎合用户需求,目前市面上的电动自行车普遍存在“擦边”现象。
一位台铃电动车经销商向前述铅酸电池行业专家也向值得注意的是,新老国标均提出了防篡改要求。其中,新国标防篡改要求明确车、电池、充电器必须匹配且不可改装。而部分消费者的需求是30~40公里/小时的速度,以及跑远路、带孩子、防撞等功能;外卖员群体的需求是速度快、电池大、挂载能力强。
面对标准与需求的矛盾,市场已出现多种“变通”方式。前述雅迪电动车经销商提到,部分用户为追求续航,选择非正规厂家的电池,甚至非法组装;前述九号电动车经销商则透露,不少厂家会提前备货,先上牌,再以二手形式出售,备货几十辆能撑三四个月。
对此,前述专家指出,电动自行车出厂时肯定是符合标准的,但市场有广泛的改装需求,未来篡改现象恐怕仍难杜绝。
7月8日,从安全性能看,铅酸电池正重新赢得政策与市场的信任。
“2017年,国家有关部门在制定老国标时,锂电池刚火起来,国家想把市场上电动自行车电池升级换代成锂电池。”前述专家说。
据他介绍,南京“2·23”火灾等事故后,监管部门发现多数安全事故由锂电引发,铅酸电池自身爆燃风险极低,所以从2024年开始,政策就倾向于铅酸电池。
目前,锂电池在电动自行车中的配套率已从15%跌至5%,只有一些高端车型还用锂电池。前述雅迪电动车经销商也印证了这一趋势:“2018年以前很少听说电池爆炸,推广锂电后,夏天充电自燃的情况明显增多,我们都建议客户骑回家后停半小时再充电。”
前述台铃电动车经销商也表示,客户总说锂电池车冬天跑不远,送厂里检测却显示没有问题,门店很难跟消费者交代。
成本和回收体系的差异也让铅酸电池占据更多优势。前述雅迪电动车经销商给7月8日,“从铅酸电池的生命周期来看,消费者平均一年花100元左右就够了,而锂电的更新成本要高得多。”前述专家说,铅酸电池的回收价格与铅价直接绑定,形成了稳定的产业链闭环,而锂电池回收体系尚不完善,材料提取难度大,回收价格低迷。
在前述专家眼中,新国标如同一场“大考”,正在重塑电动自行车行业的竞争格局,从电池生产到终端销售,企业的生存逻辑正在被改写。而近期国家大力倡导的“反内卷”,也将促使企业把研发实力作为突围的关键。
“虽然新国标把整车重量放宽至63千克,但就铅酸电池而言,保证续航里程的同时也对轻量化提出了极高要求。”前述专家表示,这也促进了行业的创新,未来几年会淘汰一批研发能力不足的企业。
据他介绍,近一年来,电池厂商的主要任务就是研发符合新国标的轻量化铅酸电池,目前已经叠加了行业中所有的相关技术,做到了接近临界值,如果要继续突破,就要颠覆理论了。
“部分头部电池厂通过和电动自行车厂联合研发,后者出新车型,前者同步电池样品,已实现每组电池成本降低二三十元。”该专家表示,符合新国标的电动自行车总体成本有所减少,轻量化的铅酸电池也会便宜一些。
不过,前述九号电动车经销商向前述专家也预计,新国标实施后,整车质量超标、篡改蓄电池等行为可能会有一些转变,但仍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片面强调安全而忽略了市场需求。
长期来看,电动自行车行业正朝着“分层化”方向发展。该专家提到,两轮车分为三个层级:电动摩托车、轻便摩托车、电动自行车,新国标只覆盖电动自行车,而市场上70%~80%的车其实是电动摩托车,大约有4亿台,“电动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的标准可能会在明年出台”。